基于幼儿兴趣支持幼儿亲近自然情感自发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没有“坏”天气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兴趣;亲近自然;情感自发活动;实践策略
正文
1.幼儿亲自然活动的价值
1.1回归自然 解放天性
自然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天然课堂,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无尽的探索空间。首先,自然环境的多元性能够刺激幼儿的感官发展,如色彩斑斓的花朵、悦耳的鸟鸣、清新的空气等,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其次,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循环,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再者,自然环境中的自由玩耍,能够满足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需求,有助于他们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1.2尊重生命 热爱生活
幼儿期是人类对周围环境最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幼儿会本能地对动植物、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兴趣,这种好奇心是他们学习和探索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接触自然,幼儿可以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心也是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初步意识的基础。
基于幼儿兴趣支持幼儿亲自然情感自发活动的组织原则
2.1 基于兴趣 创设环境
在设计亲近自然的活动时,首要原则是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对自然的喜好,设计出吸引他们参与的活动内容,如种植小植物、观察昆虫、户外绘画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2 倾听儿童 实践探究
活动设计应注重实践性,让幼儿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和动手操作来亲近自然。例如,组织幼儿参与种植活动,让他们亲手种植、照顾植物,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或者进行户外观察,引导幼儿观察天气变化、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等,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对自然的感知。
2.3 深度学习 情感融合
活动不仅要满足幼儿认知自然的需求,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情感联系。通过故事讲述、游戏互动等方式,将环保知识、生态知识融入活动中,让幼儿在了解自然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一、基于幼儿兴趣支持幼儿亲自然情感自发活动的实践案例
案例背景:
下午孩子们刚起床,外面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外面的天就变的黑黑的,随着而来的是一场大雨。由于风太大了,把门和窗户吹的一直响,瑶瑶捂着耳朵哭了起来,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害怕。坐在旁边的筱筱安慰到,没事的,外面下雨了,这是打雷的声音,不用怕。不一会外面的天空变的亮了一点,筱筱拉着瑶瑶说,走,我们去门口看看,瑶瑶擦了擦眼泪说:外面还在下雨呢,不能出去。旁边的小朋友说:“是呀,又不能出去玩了。”一鸣说:“老师,我喜欢下雨,我们能到外面玩么?”
二、案例过程:
1.发现儿童 与自然共生
随着夏季的到来,雨水天气变的越来越多。今天午后一阵狂风吹起带来了大雨。孩子们都跑到教室的门前往外张望。小熊说:“外面下雨了我们不能出去玩了,”一鸣说:“我喜欢下雨”。孩子们的话,立刻点醒了我。雨天,老师们总是按照特殊天气看待,总感觉外面下雨如果淋雨孩子会感冒,总担心外面有积水孩子出去玩会摔倒等等。雨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为什么不利用雨天,让孩子们自己走进大自然去探索雨的奥秘呢?
于是,我打开了教室的门,孩子们伸出手,用手去接落下的雨水,宁宁说:“老师,这雨声像我爸爸发动汽车的声音”,大岳说:“不对,刚才雨是噼里啪啦的声音,瑶瑶都给吓哭了。”瑶瑶说:“老师,我用手接雨水怎么落到我手里就没有了?”这时只见后面的小朋友也都挤到门口想过来摸一摸雨。一鸣被小朋友们挤出了门口,一鸣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把雨伞?”
教师思考:下雨天孩子们的对话让我有很多思考,为什么我们不利用雨天这样的“坏”天气,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听雨水落在地上、落在屋檐上、落在雨伞上的声音。
现在新的问题来了,孩子们需要我为他们提供避雨的工作。我该不该为他们提供,工具不充足怎么办?出去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想到这里,我将工具不充足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她们的回答总是惊艳到了,在她们这里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讨论中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可以用娃娃家洗澡的盆来挡雨、也可以戴帽子等等。最终孩子们选择了帽子和雨伞作为避雨工具。接下来孩子们就要来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了。
“感受”是孩子们认识和体验自然的第一步。教师要给予幼儿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用情感悟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条件和机会。发现儿童,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走进自然与自然共生。
2.满足需要 在自然中审美
结合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带好帽子拿好雨伞出发了。走在雨中的操场小达说:“大雨把地浇的湿湿的,那边都有水坑了。”老师,葡萄也被大雨给洗干净了。昭昭说:“看,小蜗牛在种植箱上爬来爬去,下雨天没有人出来,小蜗牛才敢出来”。随后孩子们把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转了一遍。一鸣指着幼儿园的高楼说:“老师,大雨把幼儿园的高楼给洗干净了。”
教师思考:儿童爱自然在自然中审美。滴滴答答的小雨”、“被雨水洗干净的幼儿园”、“偷偷出来游戏的小蜗牛”“变的有大有小绿绿的葡萄”......幼儿的审美既纯真又富有童趣和活力,“发现美”是幼儿宝贵的天赋,珍视幼儿的审美行为,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素养。
《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在雨中感受雨的同时发现雨后自然的美,将感官的刺激转化为丰富内心的感受,通过观察、直接感知感受美、表达美也正是这样的过程使孩子们在自然中提升了审美的品味,提高了观察能力、 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们更加热爱自然。
3.支持儿童“雨”中寻趣
孩子们在雨中兴奋的奔跑着,享受雨点拍打自己身上的感觉。一会儿摸摸自己的脸,一会儿又停下来伸出小手试图接着雨。孩子是充满好奇的,在玩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落下来的雨滴都到哪里去了呢?鼎鼎说:“雨滴在小车上。”小熊说:“老师,雨滴在叶子上。”磊磊说:“老师,雨滴在地上的水坑里,我最喜欢跳水坑了,”雨水溅到脸上,冰冰凉凉的。孩子们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这时只见筱筱拿起户外小厨房的锅,站在房檐下举起来接雨,随后筱筱把接到的雨水直接倒在了户外种植箱里。我问筱筱:“你在做什么?”筱筱说:“我在给小植物浇水。”我问:“为什么你要在屋檐下面接水呢?”筱筱说:“因为,这里的雨水多。”那雨水还能做什么?筱筱想了想说:“我可以把雨水灌到水枪里,这样我们就能打水仗了。”
小可爱高兴地跑过来说:“老师,我找到了很多小蜗牛,下雨天它们才会出来。”我最喜欢小蜗牛了。这时只见小哲走道树下手里拿着小厨房的锅用力的向上跳,嘴里还喊着:“下雨啦”锅打到了树叶,树下又下起了“树叶雨”在树下的孩子们纷纷跑开了。
教师感悟: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寻找到了小雨滴。迷蒙细雨下,艳丽的雨具与嬉笑的声音将幼儿园装点得格外灵动迷人。
在户外与雨的游戏中孩子们发现雨滴落到了树枝、攀爬架、滑滑梯、操场等许多地方在寻找雨滴的游戏中玩的不亦乐乎!在雨中树下孩子们跳起来拍打着树叶感受“树叶雨”、在雨中寻找小蜗牛朋友等等雨中的游戏。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发现原来小雨滴就藏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用身边的工具收集雨水、知道接雨水多的秘诀、了解雨水的用途等等,丰富孩子生活经验的同时提升孩子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指南》中提到孩子们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能够积累有益的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教。”雨天给了万物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探索机会,在屋檐下听雨、在泥洼中踩水、在雨中漫步……雨是大自然的一种个性天气,是它赋予我们的天然教育资源,以没有“坏”天气为主题开展课程活动,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去体验,在充分的玩乐中沉浸式地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情感的表达和交流,何其有趣呀!
三、 策略支持
1. 调动感官 体验感受
五感,人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人的感受和机能体系,也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基础。调动孩子各器官进行体验感受,比如用视觉感知自然的形状、颜色,用触觉感知自然物问的异同,用听觉感知植物、动物的声音,用嗅觉感知各种香草的气味,用味觉感知果实、种子的味道。接受大自然丰富的刺激和感受,可以提高孩子综合运用感官的能力,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养成善于探索、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活动中孩子们走进在雨中与自然共生,在自然中全面打开了感官,通过观察、倾听、嗅闻、品尝、触摸的方式去感受自然,倾听自然,让身心与自然产生链接,感知每一种天然植物生命的存在。
蕾切尔在《惊奇之心》中写道,我真的相信,对于孩童和教导他们的父母来说,远为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感受。
2. 把握契机 鼓励探索
在自然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为什么蜜蜂会采蜜,为什么鸟儿会飞翔等等。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一起寻找答案,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挑战,比如看谁能找到最多的昆虫,或者用树枝和石头搭建一个小屋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提出雨滴落在什么地方,教师结合五感鼓励幼儿去观察、发现寻找小雨点。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通过动手操作学习了收集小雨滴的办法,要找屋檐下面雨水多,很快就能接满;接雨的时候不要走来走去,放在地上慢慢接就满了;小手没有瓶子接的多,因为手有缝雨水会漏,边接边漏等。
3.情感共鸣 建立连接
和孩子一起享受自然之旅,在自然里做的事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他们想要感受跳进水坑的快乐?那就让他们跳!他们想跳起来玩“树叶雨”,那就让他们玩。他们想用瓶子接雨水浇花就让他们浇。他们想尝一尝雨是什么味道的也可以试一试。不要过多的干扰或指导,而是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发现,用自己的五感去感受自然的美妙。
爱的内驱力,当孩子对某件事情充满热爱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它、体验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自然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参与照顾植物、动物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幼儿会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从而培养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通过以上策略,幼儿园成功地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体验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快乐。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者,更是陪伴者,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欣赏这个世界的美。通过雨后的探索、艺术创作和故事分享,孩子们的感官被唤醒,想象力被激发,他们开始理解并尊重自然的规律,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关于雨天的进一步活动我们会在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使他们能够以更个性化的方式与自然进行对话。
结 语:
综上所述,设计和实施基于幼儿兴趣的亲近自然情感自发活动,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性、实践性、情感需求以及安全因素。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可以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幼儿亲近自然情感自发活动的实践策略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的趋势,这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以幼儿为中心,以自然为课堂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海萍.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4):33-35.
[2] 崔文淑,金红花.幼儿园“自然体验式”生态环境教育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1):177-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