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建霞

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小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双减”政策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现德育渗透,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文章指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资源不足和实践性不足。然后,提出了几种可行的路径,包括整合资源、注重实践性、创新德育内容和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后,文章强调了在“双减”政策下,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支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双减”

正文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的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其中“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和教师的压力,但也引发了有关教育质量的担忧,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保证德育教育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不仅要满足政策要求,还需要确保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课程缺乏系统的德育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缺乏系统的德育教育资源。学校内部的德育资料相对单一,德育资源获取途径也相对狭窄。一些校外资源虽然丰富,缺乏整体的指导性,信息零散,难以系统运用于教学。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有力地渗透德育内容,因为教师缺乏全面系统的教材和资源。

(二)课程缺乏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语文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再仅仅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然而,教师必须承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往往只是冰冷的文字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德育观点很难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来理解和内化。他们需要更多的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以将这些德育准则变得更具实践性,从而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理解。

)德育内容创新的不足

另一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德育渗透的问题是德育内容创新的不足。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然而,一些课程内容可能显得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在某些情况下,教材和课程设计可能无法有效地渗透德育观点,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感,难以接受。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路径

(一)丰富整合资源,将德育教育渗透至新的教学环节

要解决德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教师需要积极采取多种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现在可以在各种平台上获得大量的德育资源。然而,这些资源需要经过教师的整合和筛选,才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探索新的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实现德育渗透。

例如,四年级的课程中,涉及“探索自然”和“面对战争”的主题。为了将德育观点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积极搜集与战争相关的片段,以及战争对人类、世界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这些素材可以是历史影像、文学作品、真实的人物故事等。通过多媒体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将这些信息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使用影像资料展示战争的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冲击。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和诗歌来探讨战争中的人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德育观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仰。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研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德育渗透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新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德育的内涵,从而培养出更加综合和坚定的道德品质。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双减”政策的要求,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注重实践性,灵活开展德育教育渗透工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强调实践性,以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小学生对于课本中的抽象名词解释往往感到陌生,这些词汇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大脑中的记忆点和文字符号。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进行德育渗透,就必须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相关概念,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能够从课本中的人物和情节中学习相关的品德。

举例来说,小学语文德育元素的知识可以以四年级课本中的民族和师恩主题为例。我们可以选择教授《孔子和学生》这一故事,该故事讲述了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强调了师恩。另外,我们还可以授课《爱我中华》《草原》和《中国结》等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民族国家的重要主题。这些文段篇幅适中,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为了增加实践性,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实际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德育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模拟师生关系,体验师恩,或者组织民族文化展示,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加强德育内容创新,确保德育实效

德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因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内容的创新,以确保德育的实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应当具备趣味性和教育性,以便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的课文研读,以明确德育的具体目标。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提取“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作为德育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入趣味性的元素,德育内容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实效。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材和资源,如故事书、绘本、视频素材等,以丰富德育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多种教材和资源的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确保德育的实效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德育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分析他们的基本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多媒体技术在此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德育渗透。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生动地呈现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要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也使他们更容易沉浸在课文情节之中,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动态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德育的重要观点和意义。这种形象化的呈现方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在他们的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通过展示生动的场景和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道德,为什么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

)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健康、全面成长。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行为和言辞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以言传身教、言行一致、亲和力、积极乐观、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来引导学生。

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树立道德榜样。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观。只有当我们自己以积极态度对待生活,充满乐观和责任感,学生才会受到鼓舞,愿意秉承这种态度。我们要确保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不言而喻地展示出我们所倡导的道德准则。这种一致性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观点,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实践。同时,亲和力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以信任和尊敬我们,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道德观念。只有当学生觉得被尊重和理解,他们才会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教导。

三、结语

“双减”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丰富整合资源、注重实践性、加强德育内容创新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培养出更好的道德素养。这不仅有助于满足政策要求,也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艳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8):9-10.

[2]邹毓洁.“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2(25):82-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