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教学思想 教学态度 教学方法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作文写起来太难了,缺乏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无法确定写什么,于是对作文失去信心,不愿意书写,我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密切关系。要明白,习惯就是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们觉得缺乏灵感,无法找到写作素材,即使费尽心思也束手无策,不知该写些什么,因此对写作文失去了信心,不再乐意动笔,我认为这种现状直接与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作文教学工作的繁重和挑战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压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成为有效的作家方面,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启示我几点新的思考。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必须在教学之前确定学生的发展水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有效地进行教学,老师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正确理解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小学作文教学,是老师、学生都比较头痛的事。我说我已经教了六年了。学生们说,作文难度,说起作文我很烦。父母说他们看到孩子写文章,咬铅笔尖。提起笔墨,思绪万千,这实在令人头疼,小学文学写作教学困境昭然若揭,提升教师写作课堂授课水准,切实夯实学生写作基础,着实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当务之急。
一、改变思想,改革作文课堂教学风格
转换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完善作文教学方式,对于提升作文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传统的创作方式包括:先审题,立足主题,细选素材,巧用材料写开头,反复润色,最后完成文章。作文指导应当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跟着老师一起草拟初稿,然后将其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家,进行修改和誊写。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可能感到无从下手,因此他们会选择在优秀的作文集上找一段进行涂抄,或是挑选一行进行模仿,最后献上自己的作文本。老师辛勤工作,一个接一个地仔细批改每一篇,每一个字。到第二周的作文课时,学生们再次听取老师的讲评,然后进行再次修改……整个作文练习需要两周的时间才能成功完成。接下来的作文就是这样一个棘手的恶性循环。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要如何才能成功通过作文教学的挑战呢!怎么能不让学生“心烦意乱”呢?。
一些教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做出了改变,将单一的班级教学模式转变为分组教学和个别指导相融合。将“教学”改为学生拥有学习的指南。在教学中倡导相互协助,转变教师整节课的辅导方式:教师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提供作文指导和启发思路,学生用四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动笔写作,在讲评和修改方面留下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然后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来相互评价和批评。然后学生们编辑自己的作文。这一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包括引导学习(以团体或小组形式)→写作→个别指导→修订→评议→再度修改和润色→完成正式写作。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们在二至六年级均可以及时完成作文任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对于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点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实现了减轻负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读写组合,读中学写
小学语文作文引导课的关键是教导学生如何表达思想,而写作技巧则应该在阅读课中逐步培养。这符合心理学原理。一位被广泛认可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曾提出七条读写规则,其中强调在阅读中学会解题,在作文中则要练习如何表现中心。②在阅读中学习日纳中心,在作文中练习表现中心;③在阅读中进行段落划分,总结各段要点,在作文中学习如何起草提纲;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在写作时学会如何突出重点;⑤在阅读中培养中心意识,在作文中锻炼突出中心要义;⑥在阅读中探究词语褒贬,在作文中实践词语运用技巧;⑦在阅读中学习如何寻找重点,在写作过程中指导重点挖掘。这种写作练习揭示了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内在联系。
为了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应从培养阅读习惯入手,结合写作训练,这才是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如果在作文教学中不注重对阅读课程的引入和准备,并创造相应条件,而只是在作文课堂上进行作文讨论,那就是本末倒置,效果不会理想。所以我们应该强调,中学间读写,读写结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同时提高。
三、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乌申斯基强调,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强迫学习,会扼杀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作文的潜力。一旦学生对我们的作文课感兴趣,他们就会展现出对作文练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在写作课上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呢?。
去年我曾参加过一次讲座,讲述了五年级下册的六单元作文题《老师的笑容》。我希望根据内容设计的问题是我不想说再见。当课堂铃声响起时,王老师以一段感人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说道:“每一个人都在成长,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年龄、身体、性格、爱好都在变化……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紧接着,王老师放上了一首名为《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随之而来的旁白氛围轻松,自然和谐,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充满遐想的氛围。学生们顺着音乐的旋律,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小学时光,以及那位启迪他们学业和生活的恩师。种种情景浮现脑海,一位位慈祥可敬的教师形象清晰可见。经过不到一刻钟轻松友好的师生交流,学生们仅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便撰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动容的文章,这些言辞都是他们内心深处涌出的。一名学生记录下了这段话:“……由于家庭状况特殊,父母离异,导致我的性格变得沉郁,不再那么开朗,总是陷入困境。她将心事倾诉在日记里,关心她的老师理解她的遭遇,温暖地开导她:“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沉湎于过去只会埋没希望,一蹶不振……让过去随风而逝吧!“只要勇往直前……”这话立刻让我明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老师对我的生活和学业更加关心,让我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
你们觉得,我能跟老师说再见吗?当时,一位学生含着眼泪读完这篇文章,听课的老师和在场的同学都被她的真情所感动,泪水模糊了大家的眼睛。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王老师将感人的开场白和触动心灵的背景音乐巧妙融为一体;将学生的个人经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增强了学生参与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据心理学指出,学生如果对写作产生兴趣,会把日常生活的种种情感表达融入作文之中,不仅自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文字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他们将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情绪,这些情感将流向他们的笔尖,使他们能够自发地写作,呈现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内容。
四、提出好问题,开阔视野
俗话说,“好问题是信息的一半。”这也暗示着,精彩的标题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有内容可填,情感可抒。优秀的标题如同明珠般与文章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相反的情况是,如果题目太过虚假、夸大或空洞,就可能让学生感到毫无头绪。因而,教师应该在相同主题下,以多角度思考,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要求是“描述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个话题必须选择材料,必须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提出以下话题进行写作:《芝麻官的新起点》、《这次的快乐经历》、《闺房之秘》、《周末随笔》等。这样的题材来源生活,作文也活跃了很多。
教师也可以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时候设计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题目。五年级上册学过《鸟的天堂》后,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鸟的新题目,比如《鸟的世界奇遇记》、《神秘鸟的秘密》等,让学生们尽情展开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题目的时效性、创意性和趣味性的增强,不仅会让学生更愿意动手写作文,而且作文的质量也会有显著提升。在灵活应用教材所给题目的范围,巧妙变换题目,多维度练习,学生的文章将更加生动、丰富,充满情感、趣味。
[参考文献] 陈吉英新课程、新高考课程、新思想元素[M]海天出版社20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