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音乐核心素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双减”政策和新课标准背景下,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广大音乐教师如何落实艺术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定位,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音乐教育一个全新的课题,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创意实践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就如何落实音乐核心素养浅谈以下几点:
一、 通过“欣赏”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感情,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听赏与评述”以音乐为本,听赏为主,讲解讨论为辅。在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模唱音乐主题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体验。例如欣赏交响序曲《御风万里》B段双簧管《黄河船夫曲》主题时,学生聆听并哼唱汉族民歌《黄河船夫曲》,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在音乐评述时,教师要用言简意赅,生动有趣的语言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增强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赏听民间打击乐《老鼠娶亲》,请学生闭眼感受音乐。音乐刚开始,好像水滴滴落,响亮清脆,打击乐器在艺人的手中像赋予了生命,好似老鼠偷偷出洞,四处张望,蹑手蹑脚准备迎亲的场面。接下来几种打击乐器不同节奏的交汇碰撞,好似老鼠们大胆出洞,肆意的玩闹,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欢天喜地行进的场面。在音乐赏听时,教师可以通过随乐律动,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积极用肢体动作表达。例如:欣赏管弦乐《化妆舞会》时,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学跳舞会舞蹈“探戈”,学生学习掌握了探戈节奏,体验感受华丽高雅、热情奔放的“探戈”舞的魅力,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多元音乐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力。
二、 通过“表现”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表现”,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在教学中,“演唱”是音乐课程的重点,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技巧较易掌握,对发展核心素养,激发音乐兴趣,陶冶情操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要注重演唱姿势、呼吸方法、音准和节奏等演唱能力方面的要求,还要重视班级合唱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艺术表现自信心。在集体演唱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教学,创造学生独立演唱的机会,鼓励学生加入自身对作品的创意和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大胆表演,提升艺术表现水平。识谱和歌曲演唱、器乐演奏、音乐创编、音乐欣赏要教学紧密结合,从对作品感性的听唱模唱再到理性的视唱读谱,提高了识谱能力。在教学中,“演奏”是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进行音乐创作与展示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学生音乐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从课堂“小乐器”入手,选择使用易于学习和演奏的集体教学的乐器,例如可选竖笛、口琴或口风琴等乐器,小学低段可选择自制打击乐器,小学高段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简易乐器。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演奏的基本技能,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演奏活动,提升艺术表现力,发展学生艺术特长。音乐教师创造条件在学生社团中开展乐器合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演奏实践中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 通过“创造”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新课标准提出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创编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在教学中,“编创”就是发挥想象力和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即兴表演活动和简单的音乐编创、表演,培养音乐思维,提高音乐创造力,对挖掘艺术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从学生的编创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围绕指定主题进行即兴表演和编创,激发创作热情,感受编创的乐趣,增强学生编创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为歌曲《沂蒙山小调》创编歌词、为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创编舞蹈、为歌曲《青春舞曲》创编打击乐演奏等,也可借助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技术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故事视频剪辑、音乐作品录制合成等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融入演唱、演奏、舞蹈、美术、文学等内容,将“创”和“演”相结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创小型歌舞剧、音乐剧、舞蹈、器乐合奏、合唱等具有个性的音乐作品,开展班级音乐会或者艺术作品展演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敢于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在实践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提高了学生跨学科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 通过“联系”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新课标准提出通过“联系”,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从音乐历史、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作品、音乐现象、音乐活动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音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讲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探究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多元文化价值,增强文化理解能力。指导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相融合,探索各种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方法及其原理,更好的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阐释音乐和音乐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策划,观看演出、多途径欣赏音乐,掌握媒介搜集、音乐下载、录制音频、编辑传播音乐等方法技能,利用音乐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音乐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