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艺文

山东省兰陵县矿坑镇中心小学

摘要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因此,数学课堂中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落实新课改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课堂教学 突破难点 促进思维

正文


2022版新课标颁布,《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 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 有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 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 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 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爱意充满课堂激发自主学习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营造和谐氛围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学习“圆的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图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这就要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好不容易地画出了一个圆,它更增加了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的需要。

三、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 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

四、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要做到知识内化,《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 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五、锤炼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学生智力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 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 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 “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六、 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 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 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 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 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 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既当好学导者,又当好导学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品质,增长智慧和才干。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和反思等互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依据202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 为从师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师生共创共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真正孕育出一个个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观念更新与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与善于实践和业务精良且乐于奉献的教育典范。

参考文献:

[1]田红巧.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17):57-59.

[2]夏晓慧.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77-1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