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烨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六中学 7185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方法,并结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提高其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八年级上册;实践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意识的培养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丰富的法治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一、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内容分析

遵守社会规则

课程“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遵守规则。

一方面,强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通过讲述遵守法律法规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明白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例如,遵守税收法规有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偷税漏税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遵守规则的能力。课程设置了各种实际场景,如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网络社交中的礼仪等,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恰当遵守规则。同时,还教育学生如何抵制违反规则的诱惑,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在这个课程中,通过各种生活场景和实例,向学生展现了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课程强调了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的重要性。规则确保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有章可循,避免了混乱和冲突。例如,交通规则保证了道路的畅通和行人的安全;学校的规章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作为一种特殊规则,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与一般的道德规范或风俗习惯相比,法律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如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法律的权威性不可侵犯。

(二)做守法的公民

这一课程系统而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首先,清晰地界定了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类型,如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和刑事违法等。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增强法律判断能力。

其次,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包括法律制裁的形式和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影响。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从而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鼓励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他人违法时,能够正确应对,如及时举报、依法维权等。

二、培养法治意识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法律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模拟法庭中,学生不仅要扮演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角色,还需要深入研究案件事实、法律条文和诉讼程序。他们需要准备充分的辩论材料,进行法庭陈述和质证,从而亲身感受法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法律案例分析则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在分析一起校园欺凌案例时,学生可以探讨加害者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受害者应如何寻求法律保护、学校和家庭在预防此类事件中的责任等问题。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法律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这一主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强调个人的自我约束,有的可能会关注社会监督的作用,还有的可能会提出加强教育宣传的重要性。通过交流和碰撞,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丰富对法律问题的认识。

合作探究则要求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如制定一份关于维护校园秩序的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成果进行整合和展示。这种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够使法律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

视频具有动态性和感染力,能够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播放一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纪录片,可以让学生亲眼目睹犯罪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深刻认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

动画则以其趣味性和易懂性受到学生的喜爱。在讲解复杂的法律概念时,如法律程序、法律关系等,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和记忆。

(四)联系生活实际

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无处不在和实用性。

引导学生观察社区中的法治宣传活动,如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服务等。在分析这些活动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常见的法律问题和解决途径,以及社区在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法治建设方面的努力。

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如消费纠纷、邻里矛盾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增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学生兴趣不足

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表现出兴趣不足的问题。他们认为法律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游戏化教学:设计与法律知识相关的竞赛游戏,如法律知识问答竞赛、法律拼图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法律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故事教学法:讲述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如著名的法律案例、法律人物的传奇经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法律的好奇心。

项目式学习:布置与法律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制作法律宣传海报、编写法律小故事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应用法律知识。

2.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侵权、消费维权等,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认识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案例: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使案例更加生动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理解法律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资源有限

法治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资源和多媒体素材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1.积极拓展资源渠道

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优质的法治教育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论坛等,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料和经验分享。

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借阅相关的法律书籍、期刊、报纸等,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

教育软件和平台:选用专门的教育软件和在线教学平台,如法治教育类的 APP、在线模拟法庭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

2.与法律机构合作

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培训和指导。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庭审、检察院办案场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实践过程。

获取真实案例和实践机会:从合作的法律机构获取最新、最真实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同时,为学生争取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的机会,如法律宣传志愿者活动、模拟法庭比赛等。

四、结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结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实践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但同时也需要不断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文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6):3-4.

[1]王金晶.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观念培育的教学研究[D].集美大学,2024.

[1]崔聪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观念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4,(07):147-1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