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注水井出砂作业频次.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胡庆榆

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工艺研究所,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

油田管辖区块胶结疏松、易出砂,注水井受压力波动及注水强度影响,出砂现象更为明显。随着出砂次数增加,导致套损加剧、注水效率下降、投入成本增加,严重制约着单元开发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注水井;出砂原因;单元效益最大化;作业频次

正文

1出砂频次高带来的影响

1)作业费用高居不下。2019年注水井出砂作业22口次,全年作业劳务费用700万元,近三年因出砂造成的注水井作业井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开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2)水井停欠注比例增加。2019年出砂作业注井数22口,占总开井数的17%,影响注水近6万立方米;3)注水开发效益变差。因注水井防砂作业准备时间、施工周期较长,造成部分井组注采平衡失效,井组产量下滑严重,自然递减率升高。4隐性工作量增加。因出砂井普遍存在地层压力高、井筒压力释放慢的问题,造成出砂井作业前放溢流工作量及难度增加。同时,作业过程中冲洗出的地层砂,作为固体废弃物需要进行专项处置,安全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2原因分析

2.1 稠油油藏出砂机理

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馆陶组,是河流相沉积的高饱和、高粘度、高渗透率构造层状油藏,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严重、油稠、饱和压力高。储层特点:(1)油稠。原油粘度主要受微构造控制,纵向上上稠下稀,平面上边部稠顶部稀。(2)饱和压力高。原始地层压力11.5-14.2MPa,饱和压力9.9-13.2MPa,平均1.9MPa。(3)非均质严重。由于河流相沉积过程中河道的不断迁移和测相叠加、水流能量分布不均,砂体连通差、储层非均质相当严重。在注水开发中,导致水淹不均衡、储量动用不均衡。(4)地质构造和胶结方式是造成地层出泥砂。从岩心的X射线衍射看出,其胶结物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而其粘土胶结物又以蒙脱石为主,蒙脱石见水后极易膨胀、分散,遇水后的岩石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泥质砂粒运移导致胶结力下降,地层胶结强度下降,引起地层骨架破坏,这说明地质构造和胶结方式是造成地层出泥砂的主要原因。(5)油水井见水后导致地层出泥砂。从驱替实验看,当储层开始注水后,水溶解地层中的胶结物,导致油井出砂。(6)采液强度的增大引起出泥砂。由于储层埋藏较浅,胶结程度较差,在放大生产压差的情况下,使地层骨架遇到严重的破坏,造成油井出砂。在油田长期高速开发过程中,骨架砂被破坏,引起地层出泥砂。(7)热采对出砂可能造成的影响。注蒸汽热采造成地层岩石胶结疏松,并产生裂隙从而导致出砂的可能,下面通过实践方面进行分析如下:①储层胶结疏松,胶结物以粘土为主。注蒸汽后,原油粘度急剧下降,泥质胶结物容易被破坏,砂岩结构变为松散状态;②注汽结束回采时,一般生产压差较大,排液速度极大增加,将引起出砂;③蒸汽吞吐开采,注汽强度大,先吞后吐,液流双向反复,导致岩石颗粒更加松动;④高温蒸汽对油层岩石的溶蚀及粘土的膨胀解体作用。⑤蒸汽窜流导致油井出砂严重。有些油藏或区块。在蒸汽吞吐开采期间,由于注汽压力及注汽强度过高,以及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等,发生汽窜现象,导致这些井在进行蒸汽吞吐回来时,出砂严重。⑥注蒸汽热力采油的注采强度大这种突出的特点,不仅导致油井易出砂,而且防砂难度极大。实践说明,虽然某些热采油井采取了绕丝筛管砾石充填防砂方法,或者高温化学剂固砂等措施,初期能取得较好的防砂效果。但经过多周期蒸汽吞吐作业后,防砂砾石层及筛管被局部冲毁,化学固结层被破坏,引起油井重新出砂严重。⑦如果油井出砂量很大,已在井眼周围形成了洞穴、孔洞等,防砂难度更大。油层结构破坏程度越大,防治效果越差。当地层出砂较为严重时,尤其在地质构造的边缘地带及断层之间的接触面上,地层移动较为活跃,此时在这个区域的地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中,就会有水平力作用在套管上,在这些位置油层套管受地层运移的挤压力较大,经常出现弯曲、缩径、错断,从而使套管发生破坏。针对浅井储层埋藏浅、压实程度低,采出强度过大,储层极易出砂形成空洞,进而引起油层坍塌及上覆岩层下陷,对油层套管形成不对称挤压,造成油层套管损坏。这是稠油区块在油层部位及油层顶界以上10m左右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注水井出砂机理分析

针对造成注水井返吐出砂问题,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积极开展原因调查,绘制鱼骨图,通过末端因素分析认为关键影响因素如下:

1注水井返吐出砂分析鱼骨图   

 图片7.png

 

2.1增注泵维修频次高

通过对注水现场相关配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相关注水设备使用过程中部分配件存在适用性缺陷例如注水泵密封函填料周期短调节阀芯易腐蚀阀芯易刺漏及陈太使用周期短等问题

2.2倒泵流程耗时长

   目前区块地面注水系统仍存在自动化水平低的缺陷工作效率偏低导致压力波动大A联合站倒泵操作为例:目前仍采用人工调频操作来恢复干压时间占比达到近80%,压力波动时间超过30分钟

2.3配水间调节阀工作制度不合理

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目前配水间注水撬块存在着调节阀开合度不合理状况,尤其是低泵压时无限开大的设定,极易导致系统瞬时流量增大,影响到整个注水系统的平稳运行。  

2.4单流阀失效倒流

井口单流阀腐蚀、结垢现象普遍存在,一旦失效,泵压下降时,地层倒流返吐出砂;尤其是浅层、疏松油藏现状严重。

2.5地质因素

1)地层的胶结状况。

岩石颗粒的胶结程度是影响油藏出砂的主要因素,油田沙一段平均埋深为1200m,地层压实作用弱,岩性主要以粉细砂岩为主,胶结方式主要为孔隙式和接触-孔隙式胶结,储层疏松,客观上为油层出砂创造了条件。

2)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垂直与水平渗透率比值为0.24,变异系数0.9,突进系数3.2。地应力的非均匀性导致地层某些方位易剪切屈服,地层原始结构破坏,油井出砂;同时流体在油层内流动不均衡,易导致个别层高速冲刷而引起出砂[3]。

3)流体性质

稠油作用于地层颗粒上的拖曳力要比普通稀油大得多,易导致拉伸破坏,引起油井出砂。稠油的粘度为2000-10000 mPa·s,随着吞吐周期的不断增加,粘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易造成出砂。

2.6地层疏松易出砂,防砂工艺单一

油田因砂岩油藏油层埋藏浅,胶结疏松,出砂严重,主要出出砂层位主要是馆三、沙三段,统计出砂储层产量占比达到39.1%。注水井防砂以传统的覆膜砂防砂工艺为主,防砂强度低(压力波动低于3-5兆帕),统计有效期约为1年。

3 治理措施

1)督促注水配件优化升级,延长设备维修周期      

针对注水设备现场管理难点开展调研,优选出现频率高、影响大的两项问题,本着“问题-剖析-优化-跟踪”的闭环管理模式,开展配件优选和设备改良工作,有效延长维修周期,实现了平稳有效注水。

针对柱塞泵盘根寿命低的问题。采取优选芳纶盘根和柱塞润滑改造等方法。实施后,盘根使用周期由原来的1天延长至10天以上。

2)推进智能注水升级改造,提升注水系统稳定性

针对运行压力波动大、倒泵恢复时间长问题,团队为每个节点设计了稳压自动化控制策略程序,当注水压力超限时,变频器精准、自动调频控压。目前预设压力控制范围(定值±5%),避免人工调节精度低、耗时长、压力波动大等问题,降低地层返吐出砂的可能性。实施后效果显著,泵压波动控制在0.75兆帕以内,正常运行状态下调节时间实现秒级控制。倒泵操作恢复时间缩短80%以上,波动幅度得到有效控制。为解决注水撬块调节阀低压无限开大、调节滞后的问题,团队自主研发了低压保护模块,个性化设置注水压力差,实现低压自动关停功能,降低返吐出砂机率,缩短调节时间70%以上。2020年优选对压差较大、配注量较高的52口单井进行安装,应用效果显著。

3)优化调整,完善机制,落实注水管理抓手      

对注水井井口单流阀频繁失效的问题,在调研并攻克设备材质、费用问题的情况下,认为必须强化规范管理力度。通过成立专业化管控团队、规范注水管理制度、完善建立考核机制等手段,使注水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真正实现闭环式管理。一是注水管控职能前移,将技术管理部注水管理人员前移至生产指挥中心,成立注水管控岗管理,便于更及时准确的做好注水工作的协调、问题异常处理。二是规范管理考核制度,针对单流阀时效问题,建立月度定期校检、考核机制。

4)探索注水井防砂工艺升级,延长防砂有效周期

    为有效延长防砂有效期,结合科研院所,不断探索低温覆膜砂和机械防砂工艺突破。以笼统注水井机械防砂工艺应用为例,近2年共实施23井次,防砂强度与有效期均大幅提高,平均有效期增加197天。

5 实施效果

1)注水井出砂作业情况

2020年采油区块共有注水井出砂作业5口次,对比2019年下降明显,下降17口次

2)注水系统干压波动情况

通过改造恒压注水系统、安装低压保护模块及健全管理制度等工作,目前区块联合站注水系统干压波动频繁、幅度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A注水系统压力稳定性提升370%,为平稳注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经济效益

2021年区块,因出砂作业注水井5井次,作业频次0.038,作业劳务费用154万元,对比2020年出砂作业井数下降17井次,作业频次下降0.132,作业劳务费下降546万元,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许向峰. 注聚区防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J]. 矿山工程, 2017, 5(4): 123-134..

[2] 段大洋.脱砂压裂防砂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J].试采技术,2005,26(36):38-42.

[3]于法珍. 桩西滩海大斜度井防砂工艺及后期处理技术研究[C]//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

[4]刘广友. 孤东油田储层出砂因素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2):53-55

[5]陈金霞.大宛齐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与防砂技术研究素[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6.2(4):55-67

[6]刘铁岭,沈和平. 稠油油藏热采井出砂机理模拟实验研究[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3):83-84

[7]金祥纯.稠油油藏出砂机理、影响因素及防砂技术对策[J].中国海上油气,2006,18(5):320~324,329.

[8]周明升,刘奇鹿,王志超,等.超稠油油藏汽窜防治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增刊):95-9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