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晓丹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 广西玉林市 537600

摘要

兴趣是一切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兴趣,参与者才会产生内在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的产生同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从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的角度出发,以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推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兴趣

正文


引言: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的影响,同时,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关乎着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对其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兴趣的强大推力,以寓教于乐、优化或改良过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三观,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 注重课前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完整的且吸引人的课程不能缺少有趣的课前导入环节,阅读教学前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的有效手段,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1]。因此,为了实现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或故事导入法来设计丰富多样的导入活动,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绝佳的视觉体验,通过充分体现寓言内涵的动画,来实施有趣的课前导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有趣的动画和丰富的课前导入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教师一定不要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引导他们,通过其对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来达到德育的目的,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的三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对寓言内涵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进而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拓展到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内容,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哲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不能忽视课前导入活动的教学推动作用,适宜的导入活动内容会有效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与教学思路,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极为有利。

二、 创设阅读环境,丰富学习体验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尚且不具备完善的思维体系,因此,在思考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其他的新鲜事物分散注意力[2]。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此为基础,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目的,为其营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与积极的阅读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且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实施课堂情境教学,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以及图片的形式,这些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与吸引力,辅助学生深入地掌握与理解阅读文本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在小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阅读思维,也为其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有助于对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语文课堂中视、听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师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从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出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结合方式,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开放式的阅读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整首古诗的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的脑海中自然地形成相应的表象,为了给学生充分展现古诗的绝美意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壮丽景象以视频与音频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营造阅读氛围,创设阅读情境。在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与观看感受,并请去过庐山的学生当众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其和同学们分享瀑布美景以及奇闻乐事,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庐山,培养他们对阅读文本的学习探究兴趣。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学习探究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如趁热打铁,开展情境朗读活动,让学生带着对庐山瀑布的向往与憧憬,感情充沛地投身于情境朗读中。在学生进行激情的朗读时,教师适当地播放一些应景的激情澎湃的音乐,调动积极阅读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境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进度,实现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

三、 小组合作阅读,提升自学意识

语文的阅读活动十分考验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阅读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独立进行语文阅读时,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自制力较差等问题。小学生的这些学习自主性较差的现象较为普遍,时有发生,为了尽可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解决这一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增加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成为彼此的监督者和协作者,他们互帮互助,使小组内部形成一股推动学生认真探究学习的强大推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意识就会逐渐提升。另外,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水平,来为其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活动的重要前提,小组内成员的能力与水平应该互补,满足使其互帮互助的条件,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督促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切磋学习,来促进他们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与沟通交流技能[3]。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较为自由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而在合作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发音错误等系列问题,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从旁协助他们进行高效学习,给予其恰到好处的帮助与指导,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知识灌输给他们。其中,合作阅读活动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还包括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使其变被动为主动,指引他们积极地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推动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学有所获的前提下,学生自然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萌发出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助力作用,就必须在备课环节、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及讨论结束后等各个阶段都做好适宜的教学活动设计,引领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完善的教学活动,从阅读文本内容和实际情况出发,设置课堂中学生的合作阅读学习方向,确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与互动交流完成学习目标,掌握文本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让学生结合课堂阅读文本《不懂就要问》的中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加入自己的独特想法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让他们在这种开放性、互动式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沟通,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提高整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而在合作探究学习结束时,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检验也是提高合作阅读学习效率的关键步骤之一,检验的方式可以是小组组长的总结性发言,组长将全体成员的独特想法与观点汇总,并凝聚成精炼的语言,汇报给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学生们可以共同探讨各个小组发言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补充其不足之处,在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激发他们对阅读探究的乐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让兴趣引领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从诸多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施兴趣引领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投其所好地引导他们的高效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前导入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推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滢.开放性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J].新校园,2023,No.558(03):51-52.

[2]顾椿华.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114-115.

[3]江杜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写算,2018,No.1082(07):1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