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提升,在感悟中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实践探究
正文
体悟式教学将“实践”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克服传统的教育的弊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中“体”主要是指那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各项运动,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悟”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体会,体现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活动,并以此为目标,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又表现出综合活动和群体协作的特征,达到教学中的内外统一。体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它反映出了现代化教学的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整个教学的质量。从理解教学的特征出发,确定“在实践中提升,在理解中成长”的含义,并对“体悟式教学”在其课堂上的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体悟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其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紧密相关,这就需要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达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悟式”的教学策略。体悟式教学中,情感教学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突破,使整体教学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同时,它也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让学生在实习中认识自我、经历自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1]。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到知识,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认同,进而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体悟式”讲授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该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总是以口述为主,造成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氛围,学生对本学科缺乏兴趣,严重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悟式教学”是一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是一种对“体悟”感知的强化。
(三)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学习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关注。与此同时,在此阶段,若不能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能对其进行理性的指导,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对其产生负面的情绪,使教学质量很难获得提升,而将体悟式教学融入课堂中,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与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强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其积极性。另外,学生们在课上所有的体验,也能加深同学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进而使同学们得到更多的成长所需要的知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悟式教学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师对体悟式教学重视不够,开展体悟教学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偏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体悟式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习惯于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导致教学内容生硬、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师自身开展体悟式教学的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师在设计体悟式教学活动时缺乏创新和实效,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体悟式教学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此外,部分教师对体悟式教学的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导致体悟式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体悟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难以真正实现“在实践中提升,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目标。
(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类课程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学习动机相对较弱。他们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认为其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悟式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但许多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参与实践的习惯,导致在体悟教学活动中表现消极,无法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感悟不到课程的真正价值。
体悟式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了体悟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标准不完善,衡量效果尺度不明确
当前的评价体系多以知识掌握为主,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和行为改变的综合评价。体悟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但传统的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长与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教学效果脱节。
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在实施体悟式教学时无所适从。一方面,教师难以根据明确的标准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无法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模糊也使得学生对学习要求不清晰,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此外,现有的评价机制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考量,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在体悟式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和独特表现。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独特的,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公正地衡量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体悟式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在体悟中感知
体悟式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体悟中获得经验,并使其升华。在此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去理解,又要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学习,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应对其即将面对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充实他们的知识,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2]。
比如,在讲授《青春萌动》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节课涉及到了青少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情况与问题就围绕在学生们的身边,因此通过体悟式教学开展教学工作就会显得易懂得多。首先,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看《青春的烦恼》录像,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思考。“以前,我不太愿意和男孩子同桌吃饭,但到了中学,就不是很讨厌了,这是为什么?”“我们班有个男生在运动会上表演得非常出色,深得全校同学的钦佩。我对他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以致于我常常不自觉地留意他,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吗?”学生在观看教师所播放的视频时,会不自觉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思考如上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在情感与认知上对这种想法有正确的了解。在观看了录像之后,教师要对这种现象进行适当的疏导,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正是青春年少时期,这是一件自然又美好的现象。
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而品德和心智的提升又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体悟式教学能使二者相结合,使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创新教学,深化学生在体悟中认知
体悟式教学是一项全面而有效的教学活动。为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最基础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老师可以利用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来为学生们提供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创造性的体验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知识的认识。通过对认知方式的选择,可以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诚实守信》这门课上,因为学生们自小就在品德上有了最根本的诚信和信条,所以,他们对于所要学的东西,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原则,对该课程进行“体悟”,让学生走出教室,制作一系列有关诚信的短片。“张明本来打算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科学博物馆,可是突然下起雨来,张明就去还是不去这一问题产生迟疑。”“星期天早上,我们要去养老院做义工,但是有三个人来晚了。”通过视频的拍摄,让学生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结合教师的总结,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更好地贯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想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当中,就必须突破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理解的效果。
(三)转变观念,促使学生在体悟中成长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与内心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和应用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思想,逐渐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对教学的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在知识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成长经验,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比如,在《节奏与旋律》这门课中,对初中同学而言,他们对个体、群体等方面知识的理解都是经过实际练习的,所以,他们对这些内容并不陌生。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对自身的多元身份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宰”[3]。在“保卫黄河”的管弦乐队表演中,师生们共同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在了解的阶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和大家有了矛盾,那么我们作为个体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展开合作探究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学生展开讨论,最终与教师一起努力,达到体悟式学习的理想效果。
(四)资源整合,分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资源整合的核心在于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体系,达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补充材料,如新闻事件、法律案例等,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其次,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互动平台,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参与在线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此外,整合社会资源,如邀请法律专家、社区工作者进行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法院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增强其法治意识。最后,家庭资源的整合同样重要,通过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法治教育,共同探讨法律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生活中的法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了一些近期发生的社会法律事件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分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播放了一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纪录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强化其法律意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学校还邀请了一位律师来校进行讲座,律师通过讲解真实的法律案例,向学生展示了法律的具体运用和重要性。此外,教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家中的法律问题,如交通法规的遵守、邻里纠纷的处理等,并撰写心得体会。这一系列的资源整合,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亲身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五)创设情境,提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创设情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互动体验。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这种情境创设不仅限于课堂内,还可以延伸到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道德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鼓励、引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刻反思,增强其情感体验和道德认同。
在《我与集体共成长》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某中学进行了如下情境创设实践。首先,教师设计了一次“模拟班级会议”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班级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纪律、卫生管理等,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集体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方式,还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了班级管理的责任与意义。接着,教师组织了一次校外集体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学生通过与老人的互动,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和帮助他人的喜悦,进一步理解了集体生活中的互助与关爱。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活动总结,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收获,并引导他们思考在集体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而通过体悟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地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改善评价三个方面着手,适时转变德育教学理念,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体悟,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使他们在实践中明确为人处世的原则,最后将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参考文献
[1]王有鹏.牢牢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6):10-12.
[2]马金凤.“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J].新课程,2022(41):13-15.
[3]申金键.在实践中提升,在感悟中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教育,2022(28):180-182.
[4]李超.体悟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求学,2021(24):5-6.
[5]刘晓天.在实践中提升在感悟中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29):39-41.
[6]赵玉兰.体悟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融合[J].教育界,2020,(42):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