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启迪思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深度融合;启迪思维;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融合教学
正文
引言
在“互联网+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用这一时代发展产物讲解学科知识,减轻学生理解难度,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作为不可多得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应找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合点,逐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确保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出色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实现轻松上阵和活学活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局限于教材和黑板板书,教师通过口头讲解的形式单向灌输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佳,极易出现抵触情绪和疲劳感。在引入信息技术后,这一问题有所缓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呈现数学知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求知欲非常足,能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有助于攻克教学重难点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备受好评,教师灵活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声情并茂”地讲解学科知识,弥补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数学教学重难点逐步被攻克[1]。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迅速提升。
(三)有助于拓展学科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的模拟性较强,能够真实再现数学知识,实现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地讲解学科知识,精心制作电子课件,有效融合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元信息。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整体的学科教学容量有所提升,学科教学改革进程逐步加快。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对策
(一)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学科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有助于突破教学时空限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及创新。教师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应将“互联网+”教育理念根植于心,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教学习惯,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一一展示数学知识,避免单薄僵化地讲解数学知识,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武器”,直观立体、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真正实现轻松上阵和高效教学[2]。让学生在品质课堂和可视化课堂中认真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及真谛,实现活学活用和触类旁通。比如在围绕“可能性”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机械性能按照教学预设,围绕书本进行授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前准备转盘、骰子以及纸箱,实质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存在诸多的不利影响因素。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高度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电子骰子”,只要操作鼠标骰子就会转动。教师可以开展“投掷骰子”的小游戏,鼓励学生自主点击鼠标并记录最终的数值,计算出数值为奇数和偶数的次数。这种趣味十足的课堂教学模式备受学生的喜欢,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能动心较足。
其次,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将课堂引入课外,将线下教学引向线上教学,组织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多元优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上教学逐步成为主流。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期待和信息接收偏好,大部分小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够熟练利用手机和电脑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适当提升线上教学所占的比重,利用线上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与圆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收集与“圆的概念”、“圆的面积”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概括性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集中作答。在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车轮需要做成圆形的呢?”,“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呢?”,用多元问题指导学生的课外线上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二)设置教学场景,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为了实现与时俱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打破教学常规,不再过多关注理论说教和单向知识灌输,而是主动创设多元教学场景,直观呈现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确保学生自主串联多元知识,构建完善的思维框架[3]。首先,教师需要正视小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场景,打造极具生活气息的课堂,全面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确保学生顺利进入数学情境,深入分析情境背后的数学知识点。其次,教师教师应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习惯,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元素融入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数学教学的活力及吸引力,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比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实物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展示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太阳、操场等模拟实物,营造虚拟实物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顺势导入正课内容。在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后,教师可以作出不同的指令,引导学生分析多个建筑之间的方位关系,强化学生对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理解。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体时,受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师无法直接按照课本图式将沙子倒入圆柱体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数学动画,展示易拉罐等物体的动态场景,强化学生对表面积计算的理解,避免学生简单套用计算公式,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深度分析表面积和体积的特点及区别。
最后,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视频技术创设教学场景,高效辅助课堂教学。视频技术是典型的信息技术代表,在数学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备受师生好评和推崇。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技术制作微课,打造翻转课堂,提炼重难点知识,鼓励学生自主迁移新旧知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4]。在整合利用视频技术时,教师需要理性分析学生在理解能力、学习兴趣和认知基础上的区别,了解学生的知识疑惑点,提前制作微视频,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分数的除法和乘法”时,很多学生直接混淆两种算法,教师可以制作乘法和除法不同使用场景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用微视频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实现一以贯之,提升融合教学质量
融合教学高度关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全面渗透和前后贯穿,要求教师理顺教学思路,找准信息技术的应用点和突破口,真正做到一以贯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教学的优势。首先,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正式授课时,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育人先育己,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要领,确保信息技术教学逐步成为常态。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功能具体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减轻学生的概念理解压力。在数学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声音呈现功能突出展现练习题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点拨学生,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在综合应用中,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实现举一反三。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与直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罗列核心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件以及动态视频,强化学生对两点一线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
其次,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相融合,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更多新鲜血液注入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声音功能较为明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信息接收偏好以及思维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线上平台中搜集数学资料,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5]。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设置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经历数学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奥秘,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最后,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相融合。在融合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活跃,自由度较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实现活学活用。比如在讲解“数字编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呈现数字及编码的具体过程,展示数字编码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制作丰富多元的电子课件,灵活导入信息技术,全面创新及完善数学教学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符合大势所趋,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理念,有助于加快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数学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要领,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教学场景,借助视频技术直观呈现学科知识。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着力打造品质课堂和高效课堂,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1] 田光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 2018(21):1.DOI:CNKI:SUN:HZTD.0.2018-21-007.
[2] 王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教学研究[J].成功, 2023(16):0061-0063.
[3] 吴炜琨.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 2023(30):116-118.
[4] 师向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J].漫动作, 2023(1):3.
[5] 周海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思路探索[J].新课程, 2022(24):126-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