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结构化的小学数学单元设计:大概念的视角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结构化设计;大概念视角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单元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通过构建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单元设计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数学学习的旅程中,为学生铺设一条坚实的成长之路。
一、大概念视角下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大概念视角下的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对孤立事实的记忆,而是从宏观层面把握数学概念,实现长期有效的知识存储。这种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比较、分析、综合及抽象等高阶思维技能,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大概念视角”与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此外,“大概念视角下的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设计”能优化学习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知识的发展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重复与碎片化学习。
二、大概念视角下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设计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教材脉络连,要素布局意蕴新
结构化教学与知识整合是一种深植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教学方法,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零散知识点的传授,转而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内在联系。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其中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施结构化教学时,教师要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关键概念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关系,从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为例,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精心规划的活动与任务,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的起点是定义“角”,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的开口、书本的翻页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感知角的存在。这种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还能够建立起角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理解角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大概念视角出发,通过图形的绘制与观察,深入理解角的分类,包括直角、锐角、钝角。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还通过观察、比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类归纳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如使用不同的图形材料制作角,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角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角的性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还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融合创新大概念,结构设计显匠心
结构化单元设计要融合创新大理念,通过这样的结构化单元设计,整合各类知识模块,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知识网络。这种设计方法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深度探索,而非孤立的点状信息传递,通过揭示不同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动态的知识结构。这种融合理念的新创意,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线和面,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为例。结构化的单元设计首先明确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图形在几何图形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作用。这种结构化单元设计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并对四边形概念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起更加完整的几何图形认知结构,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伸缩门、楼梯扶手等,引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特点。接着,教师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对于梯形的教学,教师同样也采用从生活中引入的方式,如大坝的横截面、水渠的横截面等,让学生发现梯形的存在。然后教师通过比较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进一步明确梯形的特征。教师在整个单元的结构化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分类、面积计算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知识框架结构化,单元设计显灵魂
结构化单元设计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数学教育中,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路径。这种设计不仅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分数的全面认识,还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思考中深化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使得单元设计充分结合大概念视角。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进行单元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结构化的知识框架策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分数的全面认识。教师从建立分数的基本意义入手。通过实际操作,比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四份,教师提问:“每份是苹果的多少?”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每份”的概念,从而自然引入分数的基本概念。接着,教师利用小饼干、小棒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切割、拼合来直观感受分数。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我们用小饼干来表示分数,每个小饼干代表整体,现在我们将其切成不同的份数,看看能表示哪些分数。”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表示方法。通过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使用相同大小的小饼干来表示分数,并拼合小饼干来演示分数的加法过程。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加上
等于多少?”学生在操作中直观地看到两个
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饼干,从而理解了分数加法的概念。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加深对分数的理解。通过上述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全面理解的同时,还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了分数的表示与运算,从而利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分数的实用价值。
结束语:结构化单元设计在大概念视角下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结构化单元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学概念,从而培养出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这一过程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教师们应继续深化对结构化单元设计的理解,不断探索其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最佳实践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互动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小娟.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4, (Z1): 15-16.
[2]杨杰,程岭,阮青林. 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 (11): 57-61.
[3]朱艳艳. 指向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J]. 江苏教育, 2023, (40): 60-62.
[4]钟旻琦.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设计策略 [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 (05):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