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实践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
正文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探究式阅读方法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其积极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这些维度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下是对这些积极作用更为详细的展开: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探究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被鼓励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与文本互动。他们不仅阅读文本表面的信息,更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独立研究来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超越基础的阅读理解,进而达到分析和评价的高层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从而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究式阅读不满足于对文本信息的被动接受,而是鼓励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学生被引导去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并对文本中的观点、论据和写作手法进行鉴别和评价。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阅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独立地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转而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实践策略
1.使用多元阅读策略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多元阅读策略应运而生。该策略鼓励学生跳出传统的课本材料,涉猎更为广泛的阅读领域,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当代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不同类型和来源的文本。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提升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红楼梦》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人文景观,还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学技巧。
当代报刊杂志阅读:当代报刊杂志如《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能够提供给学生关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分析。例如,通过关注《南方周末》的文化版块,学生可以了解近期的文化动态和趋势。
网络资源阅读:网络资源如学术网站、在线课程、专业论坛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例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提供了大量古代哲学文献,学生可以在阅读原典的同时,参与线上讨论,与来自全球的学者交流思想。
跨学科材料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科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材料,以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模式。例如,学生可以阅读《科学》杂志来获取最新的科学发现,这不仅能增加知识面,还能提高理解和分析科学报道的能力。
通过实施多元阅读策略,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文本中获得知识和灵感,形成更为圆融和深入的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材料的访问途径,并引导他们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充分发挥多元阅读的教学价值。
2.使用问题导向的阅读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的阅读策略是探究式阅读的核心,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起点展开阅读活动。这种策略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还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如何合理使用问题引导阅读策略的一些策略:
教师可以设置引发思考的问题,在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阿Q这一形象反映了作者哪些深层次的社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阅读时寻找文本中的证据和线索。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在阅读余华的《活着》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如“家庭在主人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小说如何展现了历史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学生的问题将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还应该设置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的机会:在分析杜甫的诗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杜甫的诗歌如何体现了他对时代的感悟?”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并深化对问题的探究。教师要利用问题链引导深入阅读:在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如“曹雪芹如何通过贾宝玉的视角批评封建社会?”“书中的女性形象有何特点,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问题链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形成系统的理解。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提出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找到答案。例如,阅读完《西游记》后,教师可以询问“孙悟空的形象如何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和规范的思考?”通过反思,学生能够巩固学习成果,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的阅读策略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敏锐的教学洞察力,以便设计出能够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3.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而在探究式阅读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以《孔雀东南飞》这篇古代诗歌的学习为例,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
教师应该作为学习促进者,教师应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或者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古代绘画,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应该作为学习引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在阅读《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歌中的主人公为何会选择自杀?”“他们的爱情与现代社会的爱情观念有何异同?”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索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资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被鼓励去查找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资料,或者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诗歌本身,还扩展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理解。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学生在探讨《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性格时,教师可以提供性格分析的方法,或者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通过这样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伙伴和向导。这种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还帮助他们发展了独立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实践策略的探讨,强调了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探究式阅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实践策略的提出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百英,张娟,吕彩云,等. 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的实践研究方案[C]. //2019年中小学教育与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 2019:673-675.
[2]郭华丽. 敢问路在何方——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分析[J]. 文理导航(中旬),2012(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