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正文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与语文这门学科接触的首要阶段,也是他们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方面还较为匮乏,同时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对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开展人际交流活动,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先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意识,再长期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发展情况、阅读喜好等等因素,并在阅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及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验,提出问题与观点,从而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课外阅读意识。近年来,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生的阅读效果,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与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指导极为相符。教师如果直接为学生安排课外阅读的任务,则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不适与反感,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收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籍,有方向性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安排“读书角”,在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喜好过后结合课外阅读教学目标在此处为学生添置合适的课外读物,并按时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共同讨论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融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一边阅读课外读物,一边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并在阅读结束后写一写读后感。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摘抄的内容与自己对读物的评价分享给其他同学,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展开深入的探讨交流,为学生增添更多课外阅读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将课堂内的语文知识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利用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能够自主整理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完善自身的语文知识框架,体会到知识 延伸的乐趣。长期坚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与认知,还能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对其中的语文知识、道理内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有效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在推荐学生阅读寓言类、童话类、民间故事类的课外书籍后,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表演话剧的活动,鼓励学生根据书籍内容自主创编舞台剧本,在小组中进行排练,最后各小组依次进行表演,从而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为课外阅读注入更多趣味性;又如在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课外书籍后,教师可以安排演讲竞赛、写作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更多阅读信心,从而优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3、启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外读物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段落来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抛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或观点,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相互交流、提问质疑,从而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即便遇到了问题,但是缺乏交流问题的欲望,教师要让学生敢说、会说,在每一部分阅读结束后,教师都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问题,只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表现,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决心与信心。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解答彼此的疑问,让学生的思维充分碰撞,使之获得新的启发与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最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产生深入探究阅读内容的意识。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当他们阅读完课外读物后,他们很少对读物内涵、道理等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而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可以结合课内文章,为学生推荐与课内文章主题相似或作者相同的读物,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让学生按照课堂中课文学习的方法与思考的过程去学习课外文章,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方向、有方法的完成阅读,从而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后,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主题相似的《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专注。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狐狸为什么最终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狐狸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等等,利用问题让学生先对读物内容展开联想与推测,使之在阅读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分析与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解答,为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外阅读氛围,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通过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中保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阅读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进而推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纳入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不断优化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模式,同时精进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实现深度阅读、有效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更多基础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共同发展。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优化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中收获更多、进步更多,提升自身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丽肖.以课外主题阅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
[2]何庆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人文主题阅读课程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0(10).
[3]王锦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