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的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双减政策;作业设计
正文
引言: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并没有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去设计课后作业,而是普遍采取题海战术,为学生布置大量的、内容形式单一的课后作业,希望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考试的分数。这种课后作业形式不仅为学生造成了较大的作业负担,并且还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还要突出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切实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使之能够在课后作业的引导下实现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1、设计趣味课后作业,优化学习环境
在当前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认真的完成课后作业,增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使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初中生容易被新颖有趣的事物吸引,教师可以为其设计趣味性突出的课后作业,以此来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而为了突出趣味性,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喜好兴趣与学习特点,为其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后作业,为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课文生动了描绘了范进的形象与性格特点,为了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课文还运用了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意在凸显课文的内涵与主旨。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而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剧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先编写舞台剧本,随后在小组中进行排练,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但要符合逻辑,能够凸显原文想要表达的道理与思想。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开放且有趣,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表演以及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展开更多联想。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读书”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或阅读随笔,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更多发展。
2、聚焦单元作业,构建知识体系
一直以来,课后作业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的,虽然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但是却忽略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出现找不到重点的情况,同时也无法将这一课的知识内容与下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最终影响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效果。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需认识到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应具备全局意识。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单元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语文学科的特征。同时,教师还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单元结构设计个性化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完善的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之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语文知识,从而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将单元课后作业设计成任务清单的形式,帮助学生突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按照步骤一项一项完成课后作业,并对自己每一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这一单元的课文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和《梦回繁华》。根据单元导语可知,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积累常见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的条理性与严密性思维。因此,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就要突出重点,做到统筹兼顾,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要求学生以“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为主题,梳理每篇课文中“隐含”的知识,归纳每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与特点,进一步感受说明文的问题特征与说明方法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主题相似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并将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内容记录下来,比如文章的写作手法、好词佳句等等,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实现单元学习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连词成句”的课堂作业。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课堂游戏,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随机给出几个形容词或动词,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词语来说明一个场景或建筑物,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散自己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并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准备一些奖励,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能实现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读写效果,同时又能进一步强调单元主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3、设计学科融合作业,突出多元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突出“大语文”观念,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跨学科课后作业,在语文课后作业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后作业体验,提升课后作业的趣味性,突出多元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跨学科作业能够更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之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挖掘其他学科的优质学习素材,将其与语文知识进行整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拓展学习与应用练习,推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作业设计思想,要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升级,比如将识记类作业升级为鉴赏类作业;将理解类作业升级为探究类作业;将背诵类作业升级为创造类作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引领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就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美术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领略建筑艺术之美与汉语语言之美。教师还可以联动数学、历史等学科,促进学生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对中国石拱桥的描绘,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课文描绘的石拱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石拱桥模型,将语文知识与美术、数学知识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去了解中国不同时代下桥的设计,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为写作积累相应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探索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举措,并将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两手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涛.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与管理分析[J].少年写作,2021(17).
[2]朱雪梅.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世纪之星,2021(3).
[3]杨欣.“双减”要求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探析[J].青海教育,2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