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尹志强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00042

摘要

体育核心素养是各方面要素相互影响、制约而成的综合素质。健康意识是驱动学生主动加入的正向要素,知识技能是教学生认知、感受、评价体育的前提条件,健康运动则是促进学生参与高效体育训练的身体能力。新时期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最终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体育课堂;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措施与方法

正文


在立德树人任务的驱动下,我国积极推广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理念,努力培养身体健康、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训练,有助于大家综合能力的形成。在过去的小学体育课堂上,虽然教师注重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但实践中只聚焦个人的教、学生的学,忽略了评价环节,后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合理应用。

一、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的发展不限制在局部,更侧重于全面综合性的发展,在文化课的基础上要具备扎实的自学能力,拥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可以做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秉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作为出发点,向学生提供科学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训练,逐步形成健康意识、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拥有良好的健康运动素质。

二、小学体育课堂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构建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教师更认真地备课、精心上课,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评价标准体系的实施还可以促进教师快速锁定教学的问题,为改进方案提供依据。

(二)辅助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充分满足小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参考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学生的兴趣、态度、体能、技巧等进行全面评价,指导学生科学参与体育锻炼,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三)规范化标准化体育教学

得益于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教学目标会变得明确,系统推动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标准体系的实施,还能助推教师间的密切交流、频繁合作,助推小学体育教学的有序改革。

三、小学体育课堂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措施

(一)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

1.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教师只有系统了解课程内容才能快速定位目标、明确教学方向。体育健康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准则,目标应该以提升学生健康水平为主,在评价教师时要系统检查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是否符合“健康为先”的标准。

2.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

以前的小学体育课往往是以教师的个人喜好为主,将自己列为课堂主角,随意安排教学内容、形式,极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度,更不在乎是否会通过自我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新时期下,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将“学生是否喜欢、主动参加体育课”作为重点的考评内容。因为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知体育魅力、自觉投入锻炼。

3.教师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当下许多教师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荼毒,在教学过程中极度缺乏创新,一直延续老套的教学方式,只会按照大纲上的要求实施授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度单一,如以个人讲解示范动作、学生模拟的形式为主,这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成效。当下的体育教学赋予教师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所以建议结合着“教师对课程安排是否足够创意”作为切入进行点评。

(二)对教学课堂的评价

1.无法做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不是好课程

在以往的体育课,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现自己,总是将个人定位为主角,学生以被动的姿态配合教师。课堂以教师的意愿逐步推进,未充分体现学生诉求。在后续的点评中,需要以“是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作为一项基本标准进行评价。凡是忽略学生主体忽略学生需要、诉求的课堂都不是好课堂,教师要深谙此理。

2.只关注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体育课程不是好课程

过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是否达标,是否通过有限时间学习掌握了新的运动技能,甚至上述标准一度成为了评价课堂的唯一指标。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关注不同个人的个性化诉求。在评价课堂时还要关注教学的落脚点,只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的课堂并非好课堂,在此基础上同步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优选。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课程是好课程

虽然在小学体育课上,教会技能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体育课不能被直接等同于单纯的技能教学。当下常用的体育课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评价方法不够全面,因此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体育望而却步。在未来的体育评价体系构建中必须彰显多元化特色,如可以将客观评价、主观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等衔接起来实施点评。

(三)对学生的评价

1.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区别、实行多种标准

在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生间的能力差异,设定不同等级的标准。既要制定测试的硬性指标,也要制定进步幅度的相对性指标,将各种评价标准下的点评结果汇总整合在一起,得出综合性结果,如此才能保证评价结论与学生的客观情况维持高度统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发挥个人的优势潜能,促进实现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2.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增强标准的适应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去理解,世界万物都在持续运动、不断改变,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在评价时,教师不能结合着学生当下的表现,“见微知著”地判定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情况。相反的,教师要站在哲学视角,立足“世界万物都在变”的角度出发,相信学生的潜力,给出合理评价。具体来说,在评价时教师应该坚持“鼓励为主、指点为辅”的基本原则,肯定学生身上的现有优势,激发大家更努力付出、不断进步。

3.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发展进步

在体育中许多东西都无法通过单纯测试、考试成绩来衡量,比如体育背后承载的精神、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等等。为此建议教师积极启用信息技术,就班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将学生在学习初期、中期、后期的个人变化以及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要定期将记录内容分享给学生和家长们,让学生以此为对标明确当下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为家长指导孩子参与家庭训练提供佐证。

总的来说,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上,教师是唯一主体,以个人讲解示范、监督学生训练的方式推进教学,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少,学生的体验感觉不佳,同时即便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训练,学生也未必了解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因为评价过程缺失。后续教师要对此做出调整改变,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辅助者的身份提供适当点拨,促进学生自主锻炼、摸索探究、感知体育魅力。同时,还应该搭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参照点评教师、课堂和学生,实现三位一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彭银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德育评价理论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82+84.

[2]孟国正,岳晓燕.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运动,201416):1-3.

[3]郑柏武,卢玉龙,钟兆祥,廖金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03):121-124+1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