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构成及体现的精神内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史厚芝

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465450

摘要

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抛洒自己的热血,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红色文化。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红色文化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别山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奋进开拓的历史,是革命先辈优秀精神的体现,将其融入高中德育教育,有利于指引高中生沿着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前行,能够帮助学生们知荣辱、辨是非,从先辈们的崇高品德信仰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树立伟大志向,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

大别山;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正文


引言:大别山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中瑰丽耀眼的一部分,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不仅是我们在和平年代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方式,更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发愤图强不断前进的重要途径。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同高中德育教育相融合,能够为高中校园营造良好红色氛围,大别山红色文化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引领当代学生沿着先辈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我们不断传承的大别山红色文化,拥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指引着新时代中华儿女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不断开拓不断前进。在高中德育教育中引入大别山红色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功能,丰富现代思政教育内涵,为新时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正确的指引。

一、大别山精神构成的前提条件

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条件以及人民的精神状态紧密相关。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经历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大别山地区地势险要,山高林密,为作战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隐蔽条件,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大别山地区有着广泛的农民群众基础,他们深受封建剥削和压迫,对红军有着强烈的支持和参与愿望,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大别山精神构成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旦为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时,不断扩大革命队伍,由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创始人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组织开设了新教育社带领学生们开展平民教育,力求开启民智,向工人、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在大别山地区创办党组织。1923年至1927年间,湖北、河南、安徽的大别山地区,成立了许多新的党组织,使得伟大的革命思想如星星之火传遍神州。不同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成长,将革命思想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推动着大别山地区革命群众的运动如火如荼开展。革命需要人才,董必武在武汉创办中学,推动教育改革,将革命思想引入校园之中,使得各地工人、农民的孩子都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成立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正是这些先辈们的不断努力,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大别山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在纷乱的战火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斗争佳话,孕育了优秀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一)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矢志不渝跟党走、坚定信念干革命

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鄂豫皖边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黄麻、商南、六霍三次重要起义,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大别山地区的鄂豫边党组织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艰苦耐劳的革命斗争精神,一次次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最终获得胜利创造条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边区抗日救亡团体不断发展,带领民众开展抗战活动。他们不怕牺牲,同日寇斗争到底。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的人民群众陷入了国民党的压榨统治之下,但广大人民群众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正是由于大别山区人民群众矢志不渝跟党走、坚定信念干革命的信仰,使得大别山地区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获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

大别山人民群众的这种精神,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当前高中德育课程中,需要强调这种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大别山精神中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意义,同时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同时将大别山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德育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大别山精神与高中德育教育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别山精神的品格特质是不怕牺牲甘奉献、大局为重肩重担

大别山人民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时刻冲锋在前,在敌人的残酷打击和疯狂进攻下,为了革命的胜利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四方面军只能暂时撤离大别山地区。大别山的革命群众,为了保护红军和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与敌人展开了顽强斗争。村中无论男女老少,纷纷投入到与敌人的斗争当中,为红军照顾伤员、帮助红军传递重要情报、为红军提供各类重要物资等等。大别山人民在红四方面军离开两年以后,在敌人的一次次“围剿”中勇敢抗击强敌,坚持革命斗争。为了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继续壮大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北上转移,大别山人民为了顾全大局,又一次扛起保卫革命根据地的重任,千百万英勇的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别山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需要将大别山精神中的价值观融入到高中德育课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精神的来源和发展,理解这一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和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一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方式,大别山精神可以与高中德育教育相互融合,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够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

(三)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是拥军爱民初心不变、万众一心同甘共苦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奋斗目标定立为解放劳苦大众,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并始终沿着这个目标不断奋进。解放前,大别山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然而旧社会军阀混战、地主盘剥、国民党苛捐杂税等等,压迫着人民群众过着苦难生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人民群众同压在头上的恶势力展开斗争,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在大革命初期,大别山地区党组织领导下,农民运动发展迅速,同封建地主阶级开展英勇斗争,为农民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在1944年,鄂豫边区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拥政爱民和拥军运动,以爱民作为核心,开展各项爱民措施,组织军队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了军民齐心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其核心内容包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需要引入当前高中德育课程中,强调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大别山精神,让学生理解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和勇气。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述大别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在德育教育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大别山精神的革命气概是听党指挥担先锋、骁勇善战破万难

大别山,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受到楚地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奋勇争先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当地人民敢于拼搏、勇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将战略进攻住址定在大别山,正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人民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大别山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我党主力部队迁移后,仍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武装力量,以游击战的形式在艰难的环境中牵制敌人,掩护大部队作战。在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别山中的英雄人民为了革命胜利抛洒热血献出生命。在革命斗争中冲锋在前,在坚定革命信念的支撑下,从1939年至1945年,大别山人民武装对日作战一千余次,歼灭日伪军四万余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扛起了抗日战争的旗帜,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大别山精神是一种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艰苦斗争中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通过讲述大别山精神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故事,能够培养高中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别山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结束语: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下,高中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拓展知识范围,使得他们的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化,也为当下高中德育教师的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满足新时代高中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需要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同高中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教师也应当紧跟时代脚步,从大别山红色文化中汲取教学新知识,为高中生思政教育开辟新路径。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被广大学生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行为道德提供正确指引,帮助新时代高中学生塑造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石志丹.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教育的校际联动机制构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2):89-91.  

[2]朱海霞,蒋钱英.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从大别山地区高校视角[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2):85-88.  

[3]严雄飞,刘秀林.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红色文化发展路径探析——以大别山精神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2):66-69.  

[4]梁家贵.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探析——以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4,41(02):126-131.  DOI:10.13450/j.cnki.jzknu.2024.02.0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