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减负”中“三多”与“三少”——以初中历史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减负;多与少
正文
双减下,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减负”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后作业上,“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分数论”的评价形式已经赶不上“减负”的步伐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之下为保证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教师可以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评价中合理地进行改革,以“三多”与“三少”促进减负增效的落地。
一、教学设计的多与少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减负增效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多与少。“双减”政策下应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构建趣味、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减轻学科学习压力与作业负担,形成历史学科素养。这些多与少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历史课标作为依据展开教学,多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少“一言堂”,让多情景、多趣味、多参与助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学科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思想、中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内容,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增添学习趣味——兴趣带动减负
一个人在兴趣带动下会变得愿意思考,会变得不知疲惫,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更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历史学习中兴趣同样重要,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达到减负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小游戏,以游戏的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在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如“丝绸之路”的教学中展示出“丝绸、茶叶、凿井技术、冶铁技术、核桃、葡萄、石榴、香料、良种马”等内容,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结合所学指出在丝绸之路交易的货物。“中国境内早期人物代表”的课后知识巩固中借助白板游戏——切水果,让学生在掉落的内容中找到“河姆渡人所处流域、房屋特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样的游戏学习形式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乐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还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学生在愉快氛围下轻松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符合“减负”要求。
(二)创设多样情境——思考变得增效
“减负”教学中,教师会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授知识之余注重学生能力、情感的提升,也会引进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新型教育理念。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新型教学中会对课本知识做一些拓展延伸,也会做一些删减,这就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教主要知识、教方法,学生反复理解、自己拓展延伸,教师再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来给学生提供自主研究和小组探讨的机会,以此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情景可以是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可以是温故知新的关联性情境,可以是学生熟知的故事情景,毕竟“history=his+story”,历史教学中有数不尽的他人之事供教师借用。
如,在《鸦片战争》学习中以清代鸦片馆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为导入,让学生想一下中国人民不禁烟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一起学习1840年~1842年的这场鸦片战争。期间还可以渗透“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的知识,让学生将书本上的“鸦片”与生活中的“烟草”结合起来。在《丝绸之路》学习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询问学生“西域的概念指的是什么”、“西汉时西域的社会现状怎么样”、“出使西域第一人是谁,其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时间及成果又是什么”,学生不一定都能答对,但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阅读理解、提炼信息能力,提升了学生历史的眼光与历史思维。在《土地改革》教学中让学生小组讨论土地改革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有哪些,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在小组讨论中理解土改的一些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背诵。多样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更加灵动,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学习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达到减负增效目的。
二、作业设计的多与少
作业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起着查漏补缺进一步拓展的作用。双减下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摒弃“留作业”这一环节,而是要求教师精心地进行作业设计。过多的作业量、单调枯燥的题型、重复的知识点,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也降低了作业的效果。教师要看到这些弊端,在遵循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地让作业中的“多与少”来助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科素养的实现。
(一)控制作业总量——时间上减负
“减负”之下学生的作业总量、作业时间明显减少,留给历史学科的作业只有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筛选出能帮助学生理解课上所学知识的作业,避免重复性作业占用学生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这种控制作业量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自由安排,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提升。
(二)丰富作业类型——精简中增效
减负只是手段,增效才是目的,单纯控制作业量还不够,还要保证作业的质量,只有少而精的作业、丰富的作业类型才能在精简中让学科素养得以实现,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如,基础性作业可以以选择、判断形式直接体现课本知识;拓展性作业可以以“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作用”的综合论述题来让学生在知识、情感上融会贯通。
三、教学评价的多与少
教学评价中的多与少在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上都有体现。减负下的历史教学相较于应试教育而言,结果不是唯一标准,也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应积极对评价形式进行创优,开展多主体、全方面的教学评价,让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体现出来。如教学评价中,学生需要对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课上表现的参与度、积极度、价值观、对新旧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双减”下教师在“多与少”中的改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多与少”。师生还可以一起评价“多与少”教学过程中需要“增与减”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来进行教学创新,助力减负增效的实现。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性探究,以此来改进教育组织方式,促使“减负”目标得以落实。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历史课标要求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中,教师要多借助多媒体手段、游戏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学到更多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作业中,教师要精心筛选作业,以少而精的作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升作业效果;评价上,教师要顾全大局,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秋妹.“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教学“减负”探究[J].天津教育,2023(05):84-86.
[2] 庞小芹.基于“双减”政策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减负”[J].学苑教育,2023(30):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