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融”互生 “合”而为一——以校本教材实施课例为例浅谈创造教育理念下的融合课程
摘要
关键词
课程融合;美术教育;创造教育;校本教材
正文
当前新课标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课程的融合、交叉、综合运用。强调以学科融合的思路来拓宽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不再是单一让学生掌握画某一种物体的绘画能力,更多的是艺术的熏陶,将美融入到生活中。
基于此,美术教学过程应该把美术学习看成一个学科融合的统一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让美术、音乐、科学、语文等其他学科自然地交叉、整合,而不是把美术学习当做一种单一的独立的语言学习。如何通过学科融合,让美术学习更具可行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并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对此对维度、多方面的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释放束缚:创新性的新课程
我们常常看到美术课堂上增添了音乐的美妙、语文的意境;数学课程和科学探究有机地串联于一体。甚至,一门综合实践的课程,将绘本、舞蹈、科学操作、美术技艺、体育运动融会贯通。就像几种物质受热熔化成一体那样,铸就新的物体,分科课程在巧妙的融合中往往绽放出最美丽的花。而这样的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冲破了单门学科直线型思维的束缚,创新性地将各门学科的魅力融会贯通,并在新课程中不断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感受性,并大胆创造。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世界本身是综合性而多元化的,人的认知也应该是“广角镜头”,应该更加全面、丰富,更加有延伸性,这才能更好地激发创造力。所以,学科的融合是必要的改革,让这棵“树”的枝叶更加繁茂,蓬勃生长。
二、学科融合下课程的实施样态
融合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科知识渗透和交叉,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协和的、生态化的融合教学过程,完善知识的多维度呈现,推进各学科教育整体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相互融通,重视学习的生发过程;将知识立体、多维度、多方位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融合,打造课程互生助力、全面丰富的课堂教学。
(一)不一样的精彩:体验种植、文创研学
1.嵌入式课程融合
嵌入式课程如同拼成一个“魔方”,是通过各个学科相对独立的活动实现主
题学习与学科间的连接。例如二年级的“种子的信仰”主题研学课程,围绕种子开展包括认识种子、感受种子、体验种植、种子文创作品的创作等一系列活动,分别从绘本课、科学课、美术课、语文课、英语课、音乐课等学科课堂中完成。(见图表1)
二年级《种子的信仰》主题课程安排 | |||
第一天 | 科学: 《种植一粒水稻种子》 | 语文: 种子绘本 | 英语: 《我和植物去旅行》 |
第二天 | 科学: 《果实和种子》 | 美术: 为种子绘制名片 | 语文: 种子代言人 |
第三天 | 美术: 种子文创包 | 音乐: 种子唱吧 | 数学: 种子超市 |
第四天 | 参观: 种子的家 | 美术: 制作种子拼贴画、多肉盆栽 | 种植课 |
第五天 | 美术: 打造种子世界 《大豆 变身!》 | 美术: 打造种子世界 《神奇的南瓜籽》 | 美术: 打造种子世界 《白胖子的秘密》 |
在“种子的信仰”学程周研学期间,围绕种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每一次的美术课程嵌入到文创中,它不再是单一的绘画内容传授,而是通过各学科间的分析、研究、探讨、发现,从而将课程进行统整,嵌入艺术的形式,将美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制作的种子文创包、种子星球、多肉植物盆栽、种子装饰画等作品真真实实地嵌入到生活中。
2.整合式课程融合
整合式课程融合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的养成,针对某一个主题项目或是问题,通过任务中的问题解决来调用或自主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美术课程活动“当原木遇上色彩之越来越牛”中,学生面对的任务是通过造型设计、布置美术展览、木工制作等环节将原木和色彩相结合,用艺术以及科学木工原理、数学学科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综合应用。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中,学生学习、设计、切割、拼搭、制作、涂色,最终呈现一场有趣生动的美术展览。
(二)童眼看世界:和星星约定、丈量世界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了解星空的相关知识,提高探索自然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网络、手工制作、实地探访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取有关天文的资料,并学会对资料进行初步的采集、归纳和整理。同伴之间进行分享交流,在交往中提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次学程周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星空奥秘,热爱星空文化,励志圆梦星空。
亲爱的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年级学程周——“我和星星有个约定”正式启动啦!是不是很令人期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星空游戏】
游戏1 《星空歌曲串烧》
今天课上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家后,我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戏2 《不一样的星空》
瞧,这是我的作品。是不是很棒?
游戏3《跟我上太空》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好开心啊!
这一篇章融合了美术、科学、数学、语文等课程思维,带领学生穿梭于奇妙的绘画、有趣的实验探究、丰富的数学思维和蕴含哲理的小故事中,手脑并用,感受“丈量世界”的思维风暴。
(三)创造无限:“美术+”的奇妙体验
对于美术课程而言,由于其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如何将美术课程更好地、真正地进行“融合”,并能在这种融合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创造性呢?
在摸索融合课程的道路上,以校本课程“学程周中的内容一年级《晓小的书》为探究核心,尝试融入语文学科的童言稚语,科学学科的理性探究,美术学科的艺术创造,最终以理性的探究、艺术性的感悟为手段,生成了“美术+”课堂的奇妙体验。
下面以《参观新校园》一课为例,浅谈融合课程的实施:
在故事中,在校园里,融合精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维
能力,在人文与艺术的融汇中,更有情感,更有思考,更有温度,更有想象力。
活动二:认识新校园
1.认识校园地图
师:小朋友们现在加入了我们拉萨路小学这个大家庭,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校园里有老师和同学,老师教会我们很多知识,同学可以和我们一起玩耍和学习,可有趣了!你们一定也很想熟悉我们的校园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美丽的校园吧。(板书:认一认:参观新校园)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图,请看黑板,也可以把《晓小的书》翻开到第10页,看看这幅地图,再来认一认我们的新校园吧!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老师先来给你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从下往上来看(依次介绍图上的地点)。
活动三:画一画我的新校园
播放图片。(只放校园特色镜头:操场、教室、走廊等)——定格
师: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反应热烈,都看出这是我们的新校园。猜猜老师和小朋友这会儿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
【基本要素:工具使用】
师:喜欢新校园吗?最喜欢新校园的哪里呢?
学生讨论、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根据学生讲述在黑板上画出校园局部景。
师:你也来试着画画我们的新校园吧?同桌讨论下你最想画新校园的什么地方?(板书:画一画:我的新校园)
师:请大家拿出水彩笔,把《晓小的书》翻到第11页,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校园一景。
学生绘制作品,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试画(用水彩笔直接画出校园一景5分钟,及时鼓励大胆创新的作品。)
欣赏学生表现的新校园,同座位相互交流感受。
教师在学生作品上进行细节添加和背景的创作。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5分钟总结、展示 】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画。(发表扬卡)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上学歌》,参观了新校园,还绘制了一幅精美的画作,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我们的新校园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火柴棒变变变》一课为例,浅谈融合课程的实施:
一、回忆导入,联系新知。
师:第一节课上,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了用火柴棒摆了什么呢?小朋友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继续使用火柴棒进行学习。不过啊,今天的内容会更具挑战性,大家准备好了吗?
挑战一:用火柴棒搭出下面的图形。
学生自主拼搭,每拼好一个图形举手示意,看看谁能最快最好的拼出三个图形。拼好的同学思考,你认识这三个图形吗,每个图形至少要用几根火柴棒拼成的呢?
全班完成后,举手起立交流。(习惯渗透,培养学生先举手再发言的习惯)
老师总结:我们现在拼成的三个图形,是我们今后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图形。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小棒拼成;平行四边形,至少要用4根小棒拼成;三角形,至少要用3根小棒拼成。
二、扩展活动,激发兴趣。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图形的拼搭掌握的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继续来看看火柴棒能变成什么图形呢?
挑战二:现在小船正在逆风行驶,至少移动几根火柴就能改变帆船的方向,让小船顺风行驶?
学生同桌合作,先将出示的小船拼出来,并思考如何操作使得小船转向。老师全班巡视,及时提出意见。
同桌位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在投影下展示自己的结果。全班观察,台上小朋友说的方法是否和自己的一样,一样的给他树个大拇指!
总结:要使帆船转向,其实就要让船帆的方向改变,所以只要移动两根火柴棒就行了。
挑战三:一头牛正在走,农夫叫了它一声,你能移动3根火柴棒让它回过头去吗?
学生同桌合作,先拼出小猪的模样,再思考如何移动3根使小猪转向。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明如何操作。全班判断是否正确,正确的话树一个大拇指!
总结:小猪的转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小猪的脑袋要转变,另一个是小猪的耳朵要转变,所以移动火柴棒的时候要移动3根,让小猪的耳朵和脑袋都改变方向。
挑战四:1只蜜蜂被打中了,你能移动3根火柴棒把它救出来吗?(让中心圆点跑到图形外面且图形形状保持不变)
将艺术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丰富的童童,此时此刻,入学课程多姿多彩、有温度有情感、有哲理的缤纷世界。至此,学生在无穷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中,多元化地认识世界,丈量世界,触摸精彩。
一节学科融合课,一次项目化作业,一次跨学科团队合作等等,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的背后,老师们一次次思想上的交流,一场思维的碰撞,一个不一样的课程方式成长。学科融合教学,让我们新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它也打开了我们课堂教学新的一扇窗,更是一条通向未来开阔教育的新途径。相“融”互生 “合”而为一。
参考文献:
1.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的课程创生[J]. 屈文霞.小学管理.2016.10
2.“创造教育”何以可能——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新探[J]. 何光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8.9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2-34,72-75,430-4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