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错误资源,让学生思维更加可视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陶云敏 李雷 李岚悦

阜阳市实验小学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不同,呈现的个性化作品也就不同,其中难免错误资源。教育名家华应龙提出: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的观点提醒我们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就看我们怎么理性看待了。


关键词

理性看待,画中理解,辩中明晰,思中感悟

正文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化课题AH2020055“可视化技术与智慧课堂融合下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公开课上很多老师会选择学霸或者优秀生回答问题,其余学生只是课堂上的听众,为何会有这样普遍的现象?应该是执教者为了追求教学顺畅,显示教学效果,故意避免错误资源吧。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听同事埋怨:有些知识我们讲了N遍,学生依然错误百出,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了什么。可是,我们却很少反思自己。常规课上,有些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却不舍得让学生站起来说上两分钟。可怜的是,许多教师还沉醉于此,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但我们唯独忘了,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我们讲的知识学生能理解吗?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能接受吗?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出错点在哪里?下面我将结合教学案例,简要说明我们是如何理性看待学生错误资源的。

一、在画图中理解

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时,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计算有进位的乘法时容易出错。学生对“进位”的理解不同,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同。学生常见的错误有:乘法口诀背错、进位数字写错、乘后加错、数据抄错,我们会凭经验认为这都是学生粗心。其实有些错误真不是学生粗心的问题,学生计算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

比如,在计算24×3时就有两个学生都得出92这个结果(图1和图2),凭经验我认为这两个孩子一定抄袭了,不然怎么会错的结果都一样呢。我叫来这两个孩子询问原因,学生的解释让我惊讶。

   

1                      图2

学生1:他的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没有背错,写2进1也没写错,原来他把进位上来的1加到了十位数字2的身上,十位上的2就变成了“3”,3×3=9。听着学生的解释,我似有所悟,学生的计算方法严格按照乘法三步走:一是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二是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12满十向十位进一),三是再用十位上的数字去乘一位数。我们仔细品味“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这就话,学生结合计算3×4=12向十位进1,理解没有错。不同之处是对进位数字1的处理,学生的理解是先加进位数字1再去乘3,即(2+1)×3=9。老师的思维是先乘3再加进位数字1,即2×3+1=7。

学生2:先算3×4=12,知道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再用十位上的2去乘个位上的4等于8,最后用8加1等于9(2×4+1=9)。他在理解“用十位上的数字去乘一位数”出现了问题,应该用十位的2去乘“一位数3”,不是用2去乘24个位上的“一位数4”。

怎么办呢?如果我们硬把正确的计算过程强加给学生,或许这次改过来了下次又错了。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计算结果92是错的,我做了如下引导。

师:老师发现你们和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一样,你们计算的结果92和大家计算的72好像都有道理。你觉得一个算式会有两种计算结果吗?

1、生2:不会。

师:想一想,用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种方法也能计算出24×3呢?

1:用加法。

2:还可以画图。

于是我就让他们自选一种方法去验证,两个孩子选择的都是加法,结果发现72是对的。

 

3

师:我把你们俩的加法变成了竖式(我边说边写,图3),再看看旁边的小棒图,你们说我来写,先算?

生:4+4+4=12,写2向十位进1。

师:再算?

生:2+2+2=6

师:我写6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因为进上来的1没有加上。

师:哦,原来我们是先算个位上的3个4相加,等于12,写2向十位进1。再算十位上的3个2相加,等于6,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7(我把加法竖式和小棒图对应起来)。乘法竖式和以前的加法竖式计算道理是一样的,写起来比加法竖式还简单一些,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两个孩子连连点头。回头想想这两个孩子的错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面对学生的错误资源,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有时候我们等一等,引一引,孩子就能悟过来,这比我们强化训练几天都有效果。

二、在辩论中明晰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初步感知 2(1)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形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 2(1)。结果学生的回答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此时我没有简单的作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认为这道题目正确的派个代表,认为此题错误的也派个代表,两队进行了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的过程中,好多学生改变了主意,明白了怎样分才是它的 2(1),辩明了错误的原因——没有平均分。

一句本身错误的话,在学生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清晰明了,很好地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学生一开始的错误是受年龄的局限,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解决,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静思中感悟

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我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倾听、用爱引导,才会看到错误资源背后隐含的数学思维和价值。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答案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资源一定含有不一样的思维。当我们的教学出现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都应该尊重。

上学期我们的练习卷上出了这样一道题:1只猫吃一条鱼要1分钟,5只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几分钟?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5分钟,显然这是错误的。我试着让学生分析这一题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1×5=5(分),所以5只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5分钟;有的学生认为5÷1=5(分),因此5只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5分钟。此时我不急着下结论,而是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时有学生想到5÷5=1(分),这表示5只猫平均吃5条鱼要1分钟,有了一个学生带头,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了。有的说是因为同时吃,所以,每只猫都吃到了一条鱼,就是花了1分钟。有的说不管有多少只猫,只要同时吃,就是花1分钟。还有一个学生说就像我们班上这一节课,一个人是40分钟,大家一起上也是40分钟……

哇,我太赞叹孩子们了,这思维、这想法,简直超越了老师。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由学生而起,针对5分钟这个错误答案,我没有立即给予否定,也没有直接把正确结果展示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没想到经过思考后的孩子们个个不简单,有的用算式说明,有的用同上一节课40分钟去说明。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他们在纠错改错、评错议错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同时深化了他们对小猫同时吃鱼问题的理解。

综上所述,学生错误的作业中可能蕴含着创新的思维,遇到错题资源我们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走到孩子身边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这简单的描述过程,实际上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专家们常说:没有问题(错误)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我们也经常听赛课的老师说:学生出错之时,正是老师出彩之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用理解和欣赏的眼光看待错误,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动态生成的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让其闪现思维的火花,让错误资源同样呈现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华应龙:《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中国教育报刊社。

附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化课题AH2020055“可视化技术与智慧课堂融合下的教学实践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