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共振:当马克思主义遇上《诗经》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诗经 契合 共振
正文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第二个结合”,并指出尽管二者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治理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主要关注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诗经》是一本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成书于春秋时期,收录了305首诗歌,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情感、政治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诗经》虽然是来自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思想体系,但二者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契合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诗经》的契合性分析
1.理论品格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吸收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精华,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它超越了以往狭隘的理论视野,着眼于人类求解放的目标,关注几乎全球每个国家、民族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的发展,旨在为全人类求解放、谋福祉。譬如,他对古代中国有一系列的论述,认为古代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迎来“中华共和国”的曙光。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具有发展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展。比如,在俄国创造性地发展成为列宁主义;在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等的创新理论。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没有宗派狭隘性的科学理论,对各个民族和民族文化最不具排异性,很容易在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广大民众中得到认同”。
和而不同的开放性和海乃百川的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性。《诗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收集的诗歌涉及当时的多个民族和地区,从上到下覆盖了各个社会阶层。这种地域和阶层的多样性,使《诗经》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平台,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和文化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和《诗经》共同具有的开放包容的理论本性,为二者相结合提供了可能。
2.思想实质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论,核心内容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阶级矛盾和对工人剩余劳动价值的剥削,指出资本主义体制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在于阶级斗争、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内在矛盾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诗经》主要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政治理念和人民情感,其中的许多篇章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农耕、狩猎、纺织等。例如《豳风·七月》,描绘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魏风·硕鼠》、《小雅·北山》等一些篇章,则批判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受压迫者的同情。《小雅·出车》、《卫风·伯兮》等,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辛苦,体现了人们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心愿。《诗经》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诗经》在关注人民生活、追求社会公正、理想社会建设以及价值立场上存在着契合的可能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诗经》的契合点研究
1.人民立场与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它的核心内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助推者,而不是由个别英雄或伟人主导着推动历史发展。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的物质生产者。因此,人民群众不但是历史创造的参与者,还是社会发展的“主人翁”。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大雅·民劳》以“民亦劳止”开头,强调民众的劳苦,其中“汔可小休”“汔可小息”等诗句,指出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文中反复出现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表明国家的繁荣和安定源于民众的幸福和安康。因此国家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民生,确保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小雅·天保》),民众因君王德行受到感化,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阐述了以德化人、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之道。《大雅·板》中“民之多辟,无自立辟”等句子,强调了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民众的安定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表达了民众是国家的城墙和栋梁,国家的繁荣昌盛依赖于民众的支持和参与。这种观念体现了民众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诗经》中的很多诗句都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可以看出,《诗经》中对民众的关爱、重视与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中被压迫阶级和民众的关心高度契合,在认为民众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这一点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2.社会批判与变革精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批判现存社会秩序和追求社会变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批判了由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社会的不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哲学应该关注现实世界和人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才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大雅·板》)开篇就批判了统治者无视圣贤教诲,背离常道的昏庸行为。《大雅·荡》同样是一首具有批判精神的诗歌。《毛诗序》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然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将偷食粮食的硕鼠比喻为贪得无厌的统治者。这些诗歌都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苦难的关注和批判,民众渴望通过变革来也改变社会现状。
《诗经》中的变革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旧有制度和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秩序和新生活的向往。(《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原意是周虽然是一个古老国家,但上天赋予了它“天命”,要它担负新的使命,革除旧的制度,建设新秩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实践”。这一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马克思主义和《诗经》都主张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社会进步,二者在批判精神和变革意识方面相契合。
3.实践品格与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实践观,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照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
《诗经》以修德为主,主要体现在“知”、“行”两个方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强调有志于修身者,应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大雅·抑》)温温,宽柔也,是内在之性的“知”。而外在之性的“行”,即如何将“知”应用到实践中。“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小雅·隰桑》)郑玄笺:“君子在位,民附养之,其教令之行甚坚固也”。这里的行更多是是指君子在治国理政中实施的政令德行。“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大雅·抑》)有德的君主实行德政,就会国泰民安。这里把君主内在的德行修养和外在的治国理政实际行动统一起来,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诗经》都及其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内在统一,《诗经》注重知行合一,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确立“做”的绝对原始性。
4.共产主义与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深远的社会理想。“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实现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社会层面实现全部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精神层面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查阅资料我们会发现,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雅·民劳》)原意是老百姓太辛劳了,该稍微休息一下,表达了3000多年前的先民们理想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魏风·硕鼠》中提出的“乐土”、“乐国”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两句,或许就是现代和谐社会的第一初源。《毛诗序》中分析道:“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下层人民认为统治者只懂得剥削敛财、征收赋税,不体恤民情,就像贪得无厌的大老鼠一样。表达着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他们的理想社会和理想家园的构想就是没有剥削,能够愉快劳动生活。
马克思主义与《诗经》中在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这一方面是相契合的。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诉求高度相似,而且对于建设理想社会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同构性。这不仅在事实上培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深厚土壤,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诗经》在文化层面的相互融通。
三、马克思主义与《诗经》产生的共振
1.马克思主义同《诗经》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党的百年奋斗和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援引《诗经》中的典故,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比如,“人民至上”是民本思想的升华;改革创新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当代实践;和谐社会是“汔可小康”的生动诠释等等,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上,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智慧,为全球治理、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2.马克思主义同《诗经》相结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找到生存发展的沃土,最重要的就在于其能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相融合。《诗经》中蕴含着的民本思想、变革思想、知行合一、理想社会等精神实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马克思主义只有汲取其思想精华、思想理念,与其相结合,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同《诗经》相结合有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真理,在广泛传播过程中,以一种全面科学的、辩证发展的真理之光有效激活了《诗经》的活力和生命力。《诗经》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底,总是能够在重要历史关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迸发出一种伟大团结的民族精神。这就要求在我们传承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诗经》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等优秀部分加以挖掘和创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引导中华民族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汇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诗经》尽管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二者理论品格的共通性、思想实质的相似性等特征,为两者相契合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诗经》在人民立场与民本思想、社会批判与变革精神、实践品格与知行合一、共产主义与理想社会等方面的高度契合点的研究,不仅充分挖掘了《诗经》深厚的理论意蕴,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提供了丰沃的文化滋养。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契合点,有助于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诗经》相结合,也为激发《诗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助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根本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