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手段
摘要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创新策略
正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面临的挑战多维度且深刻。在教育资源方面,农村地区的投入相对有限,许多学校面临着设施陈旧、教学设备落后的困境,这直接限制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大难题,优秀教师往往流向城市或更发达的地区,导致农村学校难以吸引到并留住高质量的教育人才,从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对于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需求。教育质量的不高,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困境。由于资源限制,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波动大,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就,更可能在未来限制其职业选择和发展潜力。更为严重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长期的亲子分离,使得他们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和理解,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教育引导作用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价值观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教,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表现出好斗、冷漠、逆反等不良行为倾向,这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
1.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我们可以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建立家长联系制度,确保家长与学校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实施步骤,确保家长培训与家长联系制度的有效落实。
开展家长线上线下培训,培训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需求调研。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家访或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现状、家长的教育观念及需求,为后续培训内容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二,课程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针对性强的家长培训课程。课程应涵盖正确的教育理念、亲子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知识、行为习惯培养等内容,旨在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第三,师资选拔。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优秀教师等作为讲师,确保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第四,培训实施。利用节假日、农闲时间,在村委会、学校或其他社区场所组织集中培训。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课程,方便家长随时学习。第五,效果评估,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线上沟通等方式收集家长反馈,评估培训效果,并根据反馈调整后续培训计划。其次,建立家长联系制度。我们第一步要建立档案,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详细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及心理变化等,为家校沟通提供基础数据。更要进行定期沟通,教师可以设定固定的家校沟通日,如每月一次的家长会或电话访问,确保家长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利用微信群、校讯通等现代通讯工具,实现家校信息的即时共享。听取个性化反馈,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最后就是协同干预,对于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学校与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如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健康成长。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校共育,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完善学校管理
为了进一步强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我们设计以下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比如,可以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区域作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该中心不仅包含心理咨询室,还配备有温馨的阅读区、休息区,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建立专职心理教师团队,招聘并培训一批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组建心理健康辅导团队。这些教师将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此外,还要丰富课外活动体系。实行兴趣小组多样化制度,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多样化的兴趣小组,如篮球、足球、绘画、音乐、科学实验等。通过定期举办比赛、展览和表演,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行动、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并学会关爱他人、回馈社会。同时,可以进行学习辅导与个性化关注。例如,设立文化课辅导班,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学校可以设立免费的文化课辅导班,特别是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关键学科上加强辅导。辅导班可以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更要强调任课教师个性化关注,鼓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难点,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档案,记录他们的学习表现和进步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实施方案的执行,学校将能够更全面地关爱和管理留守儿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其健康成长基石的关键举措。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认识自我、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除了传统的讲座和课程,学校可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如引入情绪管理游戏、心理剧创作比赛等,让留守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学习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情绪管理游戏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心理剧创作比赛则鼓励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自己或同伴的心理困惑、成长故事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出来,这不仅能增进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档案的细致化管理。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仅是记录孩子的心理状况,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动态跟踪和细致化管理。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电子心理档案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同时,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并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老师进行定期跟踪和评估。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强化学校教育管理、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施策,我们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有利于成长的教育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璇.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策略[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7):61-62.
[2]林丽丽. 侨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以浙江温州为例[D]. 温州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