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和发展思维的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刘小利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第四小学718300

摘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操作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将思维模式具象可视化来理解抽象的数学。合理、科学的操作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又能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内容,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入动手操作活动,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正文


前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强调手脑并用,因为动手是启迪大脑思维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不能很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此时借助具象操作就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轻松地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强化记忆,还能启迪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被激发出来。但是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更为有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其在教学中应用不够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材料和环境,限制了动手操作教学的有效开展。此外,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思维的深度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二、动手操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动手操作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深远且多维。第一,在促进逻辑思维发展方面,动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规则进行操作,这种实践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训练。通过反复的实践与反思,学生逐渐学会将复杂问题拆解为简单步骤,并学会预测和评估每一步操作的结果,从而培养了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条理清晰、步骤明确的能力。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更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第二,动手操作在增强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操作过程相结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可感。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可以通过折叠、拼接等操作来探索图形的性质,这种直观的操作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抽象概念,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第三,动手操作还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这种自由探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同时,动手操作还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质疑和批判,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总之,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手欲望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和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欲望的关键。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当教授《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小小建筑师,手中拥有神奇的图形积木。今天,我们要建造一个奇妙的城堡,但城堡的每一部分都需要通过图形的旋转、平移或对称来完成。比如,你手中的正方形积木,如何旋转90度让它与另一块三角形积木完美拼接?又或者,你能否利用平移的方法,让一条直线上的所有小方块都‘跳舞’,形成一条绚丽的彩虹?更有趣的是,你还能发现哪些图形藏着对称的秘密,让我们的城堡左右两边就像镜子里的世界一样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紧扣《图形的变换》的教学内容,还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任务之中。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下,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动手操作的冲动,想要亲自尝试、验证和创造。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们也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图形变换概念的理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提供丰富材料,支持动手实践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探索与理解数学知识,学校应当成为资源的坚实后盾,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贴合教学内容的动手操作材料。

结合教材,当教学涉及《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时,学校可以精心准备以下材料来支持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及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学校可以采购或自制一系列色彩鲜艳、大小各异的圆形纸片作为“分数饼”。这些“分数饼”上预先划分出等分的扇形区域,学生可以通过剪贴或折叠的方式,将“分数饼”分割成不同的分数单位,如1/2、1/4、1/8等,进而进行加减运算的演示。例如,两个学生各持有一个1/2的“分数饼”,他们可以通过拼接这两个扇形区域,直观地看到1/2加1/2等于1的结果。此外,为了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学校还可以引入分数条、分数积木等教具。分数条是一种可以灵活拉伸、拼接的条形学具,每条代表一个整体(如1),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分割成任意分数的段落,进行加减运算的练习。分数积木则类似于乐高积木,但每一块积木上都标有分数,学生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积木块来构建复杂的分数表达式,并尝试求解。这些丰富多样的动手操作材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原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观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操作现象,思考操作背后的数学原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以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章节为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个基本的多边形模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给予学生彩笔或贴纸等装饰材料,鼓励他们美化自己的模型。随后,引导学生进入面积计算的学习环节。在动手测量和计算面积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多边形的特点,比如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等。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乘以宽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操作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原理。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任务,比如让学生尝试将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多边形,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最后求和得到整个图形的面积。
四、结束语

动手操作是响应新课标课堂目标的主要表达,是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创新、促进学生间合作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课堂设计,注重情境创设和气氛营造,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黄丽芳. 注重操作实践 助力思维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亚太教育, 2022, (14): 156-158.

[2]李晶晶.重视动手操作 提高数学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