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战略背景下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中国-中亚”战略;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正文
【基金项目】 陕西省 “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中国-中亚战略背景下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和建设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GH23Y3145,主持人:贾少博)
一、引言
中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是中国与西亚、中国与欧洲的重要桥梁。在“一带一路”提倡十周年之际,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陕西高校与中亚地区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融合。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国际交流合作则是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对建立全球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化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在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提出了教育国际化——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重要环节。陕西科教实力雄厚,教学师资、教学体系相对完备,在教育对外开放方面有很好的条件,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在西北地区占据第一。因此,在中国-中亚战略背景下,陕西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进而提出现代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二、中国-中亚战略背景下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意义
1.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注入新思想
在中国-中亚战略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若能与中亚五国的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将多元化的、跨国性的教育资源进行融合,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科学性的与陕西职业教育资源内容重新整合。其模式可进行创新和改良,这将对陕西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产生重大意义。并且可以全面高效的加大陕西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职业院校对外合作的影响力,实现对外合作国际办学水平能力的提高[1]。
2.探索陕西职业院校国际化合作路径
在“一带一路”倡导下,职业教育发展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国际间的合作机制也为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路径,为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中国-中亚背景下,陕西职业院校由一对一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变成一对多的交流方式,加大了与中亚五国职业院校之间的高效国际合作。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陕西各大职业院校应根据与中亚五国交流合作需求,加快职业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升级,最终实现院校办学人才的多样化、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以及国际人才的专业化。在探索与中亚五国国际合作的同时,需要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合作,加强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促使国际化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进行共享,实现合作路径的创新[2]。
三、陕西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合作原则
1.平等包容原则
一切国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平等原则。由于国家大小和国情所异,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教育等水平都有所不同,但都属于国际社会的成员,各国之间理应具有平等的地位。陕西各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国际交流合作中,应遵守平等合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合作的继续性。通过平等的协商,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展开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寻找各国利益契合点,顺利合作。中国的职业教育进程已到达关键时期,国际化合作则应具备开放包容的思想。在创新教学理念、精进教学手段、创新技术性人才模式上,更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参与到国际化合作交流中,突出有特色的国际办学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国际化教育进程中,文化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应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以包容的心态去借鉴,在合作中谋求更好的国际化职业教育发展。
2.合作共享原则
国际化合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资源共享、创新思想拔高职业教育的新高度,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理念。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就是如何创新机制,搭建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则这些困惑需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共享来解答。通过合作共享方式让国际间的职业院校得到所需的资源,让参与国际合作的老师与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创新的资源与成果[3]。
四、陕西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背景下相关政策的支持
从政策视角出发,习总书记在第五次集中学习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使中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在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高职院校应主动担起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好应用型技能人才保障的责任,根据各院校情况开展国际交流合作。2019年教育部、财务部颁布了《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其中表示提升国际办学水平成为“双高计划”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应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2022年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创新各学院国际交流模式,要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院校,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之外,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教育厅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陕西省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陕西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各个陕西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2.陕西各职业与中亚五国院校保持友好关系
为了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重要讲话,加强陕西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2023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工委代表、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育局、等一行人与学校代表共36人分别访问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目前为止,陕西共有高职院校38所,其中有29所公办院校,9所民办院校。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曾派教师代表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行教育合作交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几名教师在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担任培训教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派数余名教师与学生中哈友谊基金会举办的沙龙活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测学院、 轨道学院曾面向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交通部官员开展培训。陕西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与中亚五国院校的国际交流创新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提高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3.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新机遇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一带的战略构建中实施行动,应主动担起核心区域的责任。因此,要贯彻陕西与中亚各国的长期规划与合作模式,依托陕西各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院校之前的交流经验,加大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储备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筑牢根基。其次,“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文件提出陕西省要构建“五大中心”,其中强调科技教育中心的构建,对此为陕西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提出了加强院校国际合作的强烈要求,最终培育出国际化实操性应用型技术人才[4]。
五、陕西职业院校国际合作面临的问题
1.陕西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管理系统尚未完善
陕西各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对比全国较晚,现有的质量管理系统尚未完善。在统计各院校与国外院校合作的数量时,缺少对质量的科学衡量。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交流考评系统并没有形成,继而陕西各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综合来讲,陕西职业院校国际办学的规模和质量还需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资源支撑、其国际活动监管考评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陕西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实力偏弱等因素导致整体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缓慢。
2.陕西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职业院校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陕西各职业院校、中亚五国各职业院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国家国情不同、职业院校发展状况不同,其分享的教育资源未必能同时满足所有成员的实际需求。其次,若是不同院校对同一目标有着相同的诉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这类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因此院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是陕西与中亚五国教育发展国际化的一大矛盾。
3.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相对缺失
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制约职业院校国际合作深入交流的因素之一。陕西职业院校近几年大力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却忽视了教师的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技能,这对于国际交流合作来说是十分需要的。“文化冲击”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有时是难以适应的,为了强化国际交流能力,在增进文化适应方面应做好专业的训练,但陕西职业院校并没有几所学校深入落实这一点。对于职业类院校,大部分专业都是技能为主,理论为辅,语言文化类专业少之又少,其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成了“硬伤”。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宗教信仰,陕西各职业院校如何解决文化冲突以及相关语言系统的问题,需进一步协商[5]。
4.陕西职业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不足
陕西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与他们的国际合作必然会遇到不同形式的问题。如若在海外进修学习的职业院校生需要学习对方国家的文化与语言,在生活方面也会面临文化冲击,组建强大的心理建设是他们的必修课,也要求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上突破自我,从而在陌生环境中从容地面对一切压力。在培养国际性职业人才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超强的适应力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陕西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很少有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包括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各学院对学生跨文化的综合培养还不够重视,这也对陕西职业教育的“走出去”计划形成了无形的挑战。
六、陕西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化路径
1.加强陕西职业院校国际合作的相关制度与政策
目前,国家以及区域层面已出台一定数量的国际合作政策与制度,但主要是以宏观角度明确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向,在各职业院校具体实施层面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因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历史原因以及实力水平不同,则相对应的政策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建议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进行区域性细化,以增强实践意义。针对陕西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院校的的国际合作,应根据陕西省38所职业院校的特点以及教学水平进行细分,结合各个院校的资源需求、师资力量、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见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质量评估机制,保证陕西职业院校与中亚五国院校的有效合作,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6]。
2.共创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办学理念
陕西与中亚五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共同理念,需要各国家各院校考虑其发展水平、发展目标等因素,经过共同协商决定的办学理念。在学生层面应考虑国际留学生以及交换生;在制定标准层面应考虑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国家级课程、校本课程标准等;在师资方面应考虑院校的“双师型”培养、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方面专家等;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考虑实训设备、实训平台搭建等。如若陕西与中亚五国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可以达成共同理念,则陕西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又可以再创佳绩[7]。
3.提升陕西职业教育师生国际交流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与提高学生国际交流水平是强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生层面,各陕西职业院校应邀请跨国企业资深技术专家教授学生有用的知识技能,并阐述国际合作的新趋势、新理念;建议学院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切合工作岗位的教学内容,不再以书本为主,更注重实操性任务;在国际交流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语言培养,定期举办访问游学,让学生切身沉寂在国际交流的活动之中。在教师层面,扩大境外教师的人员培训,适当引进专业需要的国际化教师,对海归教师、双语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另外,还可以聘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增强院校师资力量。通过出国进修、访问学者、跨国研讨会的形式也可以推进教师“走出去”的理念,最终提升陕西职业院校在国际交流合作舞台上的影响力。
4.开展人文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
在职业院校间开展人文领域的交流活动,是通过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体现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了增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目前,陕西与中亚五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方面,在各个国家职业院校的人文交流方面如职业教育文化、院校人文关怀方面等还不足。因此,应加强人文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以活动为平台使各国各职业院校的师生们深入感受对方国的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和院校之间的感情。另外,各国各职业院校可以收集师生们的在校故事,成立宣传小组通过线上或线下交流平台进行宣传,加强陕西与东亚五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平台建设,增强各国职业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交流循环[8]。
七、结论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陕西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然而构建中国-中亚战略背景下的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将其合作模式与内容进行优化,促进新理念下的国际合作进程。同时,陕西职业院校也应持续关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优化学生跨文化综合素质;在师资力量方面提高教师对国际合作方面的认识,加强培训,并且定期开展人文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提高师资团队的建设。最终,陕西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会向更多元化、科学化、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提升应用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陕西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和合作路径,从而实现陕西-中亚五国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励莉.基于“一带一路”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探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1,(20):157-159.
[2] 梁林园.“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 孟铁鑫.“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7,(12):176-178.
[4] 申建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5] 叶庆;李惠翔.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57-59.
[6] 马君;李一凡.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政策的发展历程、演进逻辑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0):20-27.
[7] 王忠昌;王珏.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2,(03):62-67.
[8] 王忠昌;侯佳.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基于254个平台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3,(04):4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