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蒋芳

合浦县第四中学 广西北海市 536100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新形态,教育开始逐渐依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完美融合,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新时代教育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围绕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展开了深入探讨,期望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融合

正文


引言

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学好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有所增加,单纯地通过语言讲述和板书教学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则能将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以生动、直观、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

对学生来说,有些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一些概念。比如,在讲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时,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大多通过在黑板上画图和语言描述来阐述这个过程,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通过电磁笔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教学,用电磁笔拖动图形沿着一个方向移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图形的运动特点并掌握其中的规律。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更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1]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输出者,学生是受动者。学生需要课前预习教材,课上倾听教师讲解来获取知识,整个课堂教学基本由教师来主导课堂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是有限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学生预习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完成,微视频主题明确且短小,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让视频、动画、图片,游戏走进数学课堂,能大大改善以往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更富有趣味。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能借助多媒体介绍我国古代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运用动画形象地演示它的证明方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打破时空的限制,学习古人的智慧,知识能够得到有效拓展。

(三)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教科书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备课,教学资源十分有限,现如今,教师只要打开电脑,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课件种类也多种多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还能够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课件,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可以说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有效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以往预习知识只能通过课本,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查找学习资料的方式也比简单一,如今依靠信息技术,可以轻松找到学习资源,大大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体验

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通常会将教学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的讲解、学生听课是否认真、问题回答是否正确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很少使用教学工具,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低融入课堂,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比较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提高学习效果[2]。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实物制作成Flash动画,如金字塔、易拉罐、窗户、积木等等。学生观看完动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着哪些特点,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这时,学生就会边对照动画边总结,更加直观地了解图形的特征。学生完成共同总结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图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精美的图案设计,如为某学校音乐教师设计一款精美的墙砖,有效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创设以上形式的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还能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除了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享受以外,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教学资源能够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或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3]。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将更多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增加教学深度。例如,在学习用样本推断总体知识时,教师除了介绍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可以介绍统计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的应用,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练习。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制作成一个简短的视频案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统计的应用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不同行业所采用的各种高效的收集和整理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最后,为学生布置一项综合实践任务,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样本,让学生借鉴前面的案例资源,实现活学活用。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一些书本以外的学习技能与方法,还能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刺激学生感官,激发思维活力

数学学习十分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决定了学生能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数学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关注学生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却忽视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以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学习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一些古代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等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的外形设计特点。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许多建筑是对称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将这些对称的建筑图进行折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4]。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设计一些造型精美的对称图形,并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找到对方所设计的图形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改正。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视角来呈现知识,刺激学生感官,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

(四)建立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有着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优点,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优点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使学生建立起相似以及关联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自主构建知识导图,掌握学习技巧,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效率[5]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之有关的教学资源,并整理以往学习过的与本章知识有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建立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图,将学生学习过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都融入其中,并逐一补全图中信息,用来课上带领学生总结、回顾。课上,教师可以先行给出一个空白知识网络图,并给出部分提示,让学生根据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补全空白处。每当学生说出一项内容,教师则在图中给出相应的答案让学生进行对照和补充,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更加清晰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还应在总结过程中给出一些经典例题,让学生给出多种解题思路。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又能提高学习技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巧设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互动

随着教学任务的不断加重和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加,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较少,互动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以简单的提问和小组讨论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因此,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来巧设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几条线段展示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进行推理。同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对各自的想法进行验证。当各组完成推演和总结后,由各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推理。在此环节中,其他小组还可以进行补充、提问和质疑,最后,共同验证各组推理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高效发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转型,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学习技能,使其爱上数学课堂。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促进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打造现代化、趣味化的数学课堂,以彰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唐顺莹.简析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2):64-65.

[2] 张小凤.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J].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4):0193-0195.

[3] 杨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J].读与写(教师), 2019, 000(007):1-1.

[4] 孙春艳.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0.

[5] 李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20):149-1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