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技术的河流水质监测与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庞亮军

河北奇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增长,河流水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监测和维护其质量成为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往往耗时长、成本高,且难以实现大范围或连续的水质监控。此种背景下,遥感技术以其能够提供大范围、高频率监测的优势,成为河流水质监测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以遥感技术为切入点,分析技术定义及手段,并对遥感技术在河流水质监测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遥感技术;河流;水质监测

正文


引言: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平衡、水资源利用和人类健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水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开发高效、准确的河流水质监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环境监测手段,通过对地表及大气等环境因素的连续监视,为河流水质监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遥感技术在河流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探讨其在提高监测效率、理解水质变化趋势以及促进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潜力和价值。

一、遥感技术概述

(一)遥感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通过无需直接接触即可获取目标信息的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定义涉及利用传感器设备从远距离捕捉目标物体或现象的光学、热能、电磁等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将这些信号转换为图像或数值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遥感技术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供对地表及大气等环境因素的连续监视,尤其在河流水质监测领域,展示了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遥感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传感器与目标之间的交互方式,遥感技术可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技术指的是传感器自身发射信号,如雷达波或激光,并接收由目标物体反射或回散的信号进行分析。这类技术能有效穿透云层,适用于全天候监测,对于监测河流水质,尤其是水面下的参数,如水体底质、水深等,提供了有效手段。相反,被动遥感依赖于自然光源或目标物体自身发出的辐射能量,如太阳光的反射,用于捕捉地表特征。在河流水质监测中,被动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识别水体颜色变化、浮游植物增生等现象,对评估水质状况至关重要。此外,根据遥感数据的波长范围,遥感技术又可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等。光学遥感通过捕捉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适用于分析水体的色度、浊度等表面特征。红外遥感技术则利用目标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特性来监测水体温度等参数,而微波遥感因其独特的穿透能力,可用于获取水体下的深层信息,如河床地形。在河流水质监测领域,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遥感技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指明了各种技术在特定监测任务中的适用性与优势。遥感技术的定义极其丰富多样的分类体系,在河流水质监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确选择与应用适宜的遥感技术,科研人员能够更高效、准确地监测与评估河流水质变化,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水质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手段

河流水质监测的领域内,遥感技术的应用已日益成为科研和实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种高效、全面监测水体状态的手段。此基础上,多种遥感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各自因其独特的监测能力而在水质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光谱遥感技术是水质监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它依托于水体对不同波长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特性,来识别和量化水中的特定物质。例如,通过分析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科研人员可以准确测定水中悬浮物的浓度、叶绿素a的存在量以及水体的浊度等指标。这些指标对于评估水体的营养状态、有机污染物质量及光合作用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外遥感技术则利用了水体在红外波段的特定辐射特性,尤其在监测水体温度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水体温度是影响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理解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评估热污染影响以及监测水华等现象至关重要红外遥感技术能够提供精确的水体表面温度信息,为水质管理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与此同时,微波遥感技术因其独特的穿透能力,在水质监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微波遥感不受云层遮挡和光照条件的限制,能够获取水体下的深层信息,如河床地形和水深变化。这对于理解河流水动力学、评估水体沉积物运动以及监测河流演变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遥感技术在河流水质监测与分析中的应用

(一)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1.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作为两大主要的遥感技术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范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两种遥感方式通过从不同的空间平台(卫星或飞机)获取地表及水体的信息,为河流水质的监测提供了高效、动态的观测手段。卫星遥感技术借助轨道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地球表面包括河流在内的广泛覆盖和连续观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大范围、高时效的数据信息,使得对河流水质的长期监测成为可能。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极其广泛,从水体颜色的变化分析,到悬浮物质、叶绿素浓度的定量评估,再到温度分布的监测,卫星遥感为河流水质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此外,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可获取性日益增加,使得对河流水质监测的精度和细节要求得到了极大提升。航空遥感技术通过在飞机或无人机等航空器上安装传感器,进行低空的详细观测。与卫星遥感相比,航空遥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捕获更为精细的水体特征。这种技术尤其适用于局部区域的详细研究,如特定河段的水质变化监测、污染源识别等。航空遥感的灵活性极高,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定制化的飞行计划,捕捉到卫星遥感难以覆盖的细节信息。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对河流水质状况进行更为深入分析与评估。在应用层面,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技术通常被结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对河流水质监测的全面覆盖。例如,卫星遥感可用于获取大尺度的水质监测背景信息和长期变化趋势,而航空遥感则可针对关键区域或特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通过高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如遥感影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这些遥感数据能够转化为对河流水质状况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评估,进而指导水质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2.数据预处理与校正方法

数据预处理与校正旨在从原始遥感数据中剔除非目标信号的干扰,提高数据的质量与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河流水质监测项目中,由于水体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遥感数据的预处理与校正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监测精度,也影响到后续分析和评估的准确性。数据预处理的首要步骤是辐射校正,包括绝对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绝对辐射校正是将遥感仪器捕获的信号转换为地面目标的实际辐射亮度值,以消除传感器自身特性引入的偏差。大气校正则是修正地球大气对遥感信号传输造成的影响,如散射和吸收作用,确保所得数据反映的是地表或水体表面的真实情况。这一步骤对于水质监测尤为关键,因为水体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与大气中的微粒相互作用,会显著影响遥感信号,进而影响水质参数的提取精度。随后的步骤包括几何校正,其目的是消除地理位置误差,保证遥感影像中的每一像素精确对应地面上的实际位置。这一过程对于连续监测同一河段的水质状况,以及将遥感数据与其他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集成应用尤为重要。通过精确的几何校正,研究人员可以准确追踪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为水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数据预处理还包括图像增强、滤波处理等技术,以提升影像的视觉效果和分析可行性。图像增强通过调整对比度、亮度等参数,使得水质相关特征更为明显,便于后续的解析与评估。滤波处理则旨在减少图像噪声,改善信噪比,从而提高特定水质参数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河流水质参数遥感监测技术

1.悬浮物质浓度监测

悬浮物质,包括各种无机矿物颗粒、有机颗粒以及生物颗粒,直接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光学性质,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悬浮物质浓度监测的核心在于分析水体对光的散射和吸收特性。水体中的悬浮物质会增强水体对光的散射能力,同时也影响吸收特性,这些变化能够通过分析水体反射光谱得到识别。具体来说,水体反射光谱在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的特征,尤其是在绿色波段的反射率,与悬浮物质浓度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反射率与悬浮物质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河流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浓度进行估算。此过程的实施需采用精细的算法和模型,其中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是两类常用的方法。经验模型基于实地采样数据与遥感数据之间的统计分析,建立反射率与悬浮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其适用性通常局限于特定地区和水体类型。相比之下,物理模型基于对水体光学性质的深入理解,通过模拟光在水体中的传播过程来预测悬浮物质浓度物理模型虽然更为复杂,但其适用范围更广,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监测结果。实际应用中,遥感技术监测悬浮物质浓度还需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大气条件、水体表面状态和周围环境等,这要求在数据预处理和模型应用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校正和调整。此外,定期进行实地采样与遥感数据的对比分析,对于验证和优化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2.叶绿素a浓度监测

叶绿素a浓度监测是河流水质评估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叶绿素a的含量直接反映了水体中初级生产力的高低及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借助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在大尺度上、高效率地监测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这对于水环境管理和藻华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遥感监测叶绿素a浓度主要依靠分析水体对特定波长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特性。叶绿素a对光谱的吸收在蓝光和红光波段具有明显的峰值,而在绿光波段的反射率较高。因此,通过分析遥感数据中这些特定波段的光谱特征,可以估算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具体来说,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光谱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研究人员能够定量反演水体叶绿素a的浓度水平。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多种卫星平台和传感器被用于叶绿素a浓度的监测,如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IS(中分辨率成像仪)和OLI(陆地成像仪)等。这些传感器能够提供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追踪和分析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从而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和藻华发生的风险。

结语:

遥感技术在河流水质监测和分析中的应用展现了其作为一种高效、动态监测手段的巨大潜力。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技术的结合使用,以及精确的数据预处理与校正方法,为河流水质的长期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悬浮物质浓度监测和叶绿素a浓度监测方面,遥感技术证明了其在监测水质变化、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预防藻华发生方面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数据处理算法的不断优化,预期其在河流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精准,为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文静,董翔宇.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20,(19):89-90.

[2]郭鼎.高分遥感在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20,39(26):71-73.

[3]胡震天,周源.基于低空多光谱遥感的城市水质监测方法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07):4-8+141.

[4]田彦.基于遥感技术的水污染监测研究[J].石河子科技,2020,(02):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