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的施工技术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郭芳

武安市广场服务中心,河北武安,056300

摘要

大树移栽作为风景园林中的重点工程,对园林整体呈现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大树的再生能力不强,容易在移栽的过程中出现根系和枝叶损坏的问题,导致大树移栽的成活率降低。对此,对大树移栽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通过规范化的落实移栽和养护手段,保障大树移栽后的成活率,提升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风景园林工程;大树移栽;施工技术

正文


引言

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大树移栽技术有着难度高、耗时长、成本大的特点,树木在完成移栽后入难以成活,则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整个移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通过及时的管控和处理,提升大树移栽后的成活率。对此,为达成大树成功移栽的目标,对当前大树移栽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展开分析,探讨更有效的技术应用办法,以此来提升大树移栽后的成活率。

一、风景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成活率不高的原因

(一)大树移栽过程中出现损伤

在园林工程建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树龄20年以上、直径大于15厘米的大型树木进行移栽。而在大树移栽过程,施工技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影响大树后续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现阶段,在大树移栽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挖掘、包装、运输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不完善,使大树的根系、枝叶等关键部位受到损伤,影响大树后续的生长和生存。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胞再生能力不强的大型树木,一旦出现了损伤问题,导致细胞无法再生,大树自身不能够进行修复,大树的根系吸水能力变差,枝叶日渐枯萎,并引发较多的伤病,降低大树生长和存活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型树木生长年限较长,枝叶繁茂,根系和枝叶的蒸腾作用较强。在进行移栽的过程中,忽视对大树关键部位的水分补充,容易导致大树枯萎,在移栽的过程中成活率逐步降低。

(二)忽视后续的养护和管理

大树有着较长的生长年限,长期处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内,大树的根系扎根较深,并结合生长环境的光照水平、土质、水质情况,进行内部的调节,完成对生产环境的主动适应。而对大树进行移栽,需要改变大树的生长环境,大树外部生长因素的改变,容易使大树在移栽过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完成大树的移栽后,对大树进行及时的养护和管理。如及时的补充水分,调节土壤酸碱度,喷洒农药和化肥,保障大树能够得到充分的生长。但是,在大树完成移栽后,普遍忽视后期长久的养护和管理,对大树的管理停留在枝条修剪方面,容易导致很多潜在的病害问题无法及时发现,降低大树后续的成长能力,也容易产生大树难以生存的问题。

二、风景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的施工技术

(一)做好大树移栽前的准备工作,保证移栽成功率

在风景园林工程中进行大树移栽,必须要做好大树移栽前的准备工作,应用科学的大树移栽准备技术,在大树移栽前做好实地勘察、土质检测、树穴开挖等工作,能够更好地提升移栽后的大树存活率,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整体质量。

首先,应组建专业的土地质量检测团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设备,深入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现场做好土地质量勘测,掌握土质情况。然后,结合勘测结果选择与生长环境、空间尺寸相适应的树木,确保大树干径、高度、树冠性质与移栽目的地实际情况相符合,保证大树移栽后的生长环境与景观效果。在准备栽种的树木时,应遵循“就近原则”,科学选择树木种类和树木外形的同时,就近挑选生长状态良好、没有任何病虫害与损伤的树木。避免树木离得太远,导致离地过久,而无法快速适应新移栽的位置环境。在挑选完树木后,需要第一时间做好标记与树木信息的记录工作,为后续大树移栽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应用科学的树穴开挖技术,提高大树成活率。需要根据大树移栽的时间阶段,选用与之相适合的开挖技术。比如,在春季移栽大树,需要最早在早春前便挖好树穴,移栽完成后,需要做好勘测工作,检查移栽后的大树从早秋到晚秋阶段是否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在夏季温度较高阶段移栽大树,需要经常修剪大树的树枝,加大土球,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移栽的大树出现水分大量蒸发的问题,保证大树生长速度;如果在秋冬时期进行大树移栽,需要结合南北地域差异,针对北方温度过低的地区,需要保护好大树根部,避免出现大树根部受冻而大量死亡的问题。需要确保树穴的深度、大小与大树移植的种类、坡度和土层相适中。针对南方在大树移栽时,需要在开挖阶段用草绳严密缠绕好土球,土球挖完后修剪平整,用草绳横向严密包裹,用吊车进行吊扶移栽,以有效防止大树倾斜,固定好大树树干。

除此之外,在开挖好树穴后,为更好地确保移栽后的大树生长茂密、成活率高,需要在挖好的树穴底部提前施好底肥,控制好施肥用量,适当运用人类或动物的粪便、植物的枝叶、沼泽的渣滓等为作为底肥,能够更好地为植物输送养分。在铺盖底肥时,需要在底肥上方铺盖上约为20厘米的泥土,避免底肥与新移栽到树木根系直接接触,发酵后烧毁根系。

(二)做好大树包装和运输工作,避免出现损伤问题

首先,做好大树的包装。利用草绳缠绕树干,并采用油丝绳进行吊装,在吊装过程中需要避免树皮划伤,出现枝叶上的损伤。同时,对挖掘好的根部土球进行包扎,按照相应的标准控制土球的大小。可以利用吊车运输到移栽处,并保证大树根部不会长期的裸露在外面,出现干枯的问题,影响树木后期的成活率。其次,保障吊装中规范操作。在完成枝叶和树根的包装后,进行起吊时,需要保证起吊部位停留在树体的中心部位,在起吊时轻轻的吊起,保障脆弱的根部土块靠近司机室。在完成吊装后,利用柔软的材料固定树木的位置,针对树干与车厢接触的部分,可用抹布等材料垫实,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造成树干和枝叶的擦伤。到达移栽处后,需要缓慢的操作,避免吊绳出现滑脱。还需要利用油漆涂抹伤口,避免病菌的入侵。最后,加强运输过程中的保护。需要确定好运输的路线,根据移栽树木的宽度和高度,选择更加宽阔的道路。在运输过程中,避免车速过快造成土球的颠簸,还需要进行及时的遮阴和补水,避免树体水分蒸发,树木出现损伤。

(三)采取科学的大树移栽施工技术,提升大树成活率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大树移栽工程,是一项难度极高、技术要求强、消耗过大以及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工程,在大树移栽过程中采取的施工技术,决定着移栽后的大树存活率,对整个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为更好地提升大树移栽后的成活率,需要采取科学的施工移栽技术,必须要针对不同树木生长规律、种植范围、生长要求、栽植的季节以及栽植地环境条件,综合各方因素制定科学的大树移栽方案。在大树移栽过程中,明确要求施工人员需保证移栽的大树根部要携带土球,如果根部携带的土球面积较大,需要利用蒲包进行二次包装。并在移入树穴前将其拿掉,方便大树根部后期的营养吸收。其次,在大树栽植前要检查工作,检查好树穴大小和深度是否与目标树木的尺寸相符合,是否呈包子形状。要求树穴直径要大于土球直径的4050厘米左右,比土球高度深2030厘米。栽植时间最好是阴天或者傍晚,避免大树根部受到太阳的暴晒而蒸腾水分。还可在施工阶段采取喷施抗蒸腾剂或草绳包裹树干等方法,控制好数体水分的蒸腾。另外,在拆除包装材料时,可以对树根喷湿生根激素,并一次性灌足水分,灌完水后,用树枝或铁棒轻轻插入土球,检查土球是否达到松软标准或完全浸透。最后,水分完全渗透后,需要运用到地膜材料,以树基为中心,对树穴周围进行全面覆盖,避免树穴进封后造成开裂、漏风、漏气等问题,使根系严重失水不易成活。

(四)注重落实移栽后的施工养护技术,延长大树生长寿命

施工养护技术是风景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大树移栽成活率,延长大树生长寿命,降低风景园林工程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阶段,一是需要明确新栽种的树木根系所需土壤水分较少,吸水能力弱等生长特点,严格规范对土壤的浇水量,移栽完成后,第一次浇水应浇透,之后再参考天气、树木类型与生长特点、栽种土质情况等因素进行二次浇水。浇水过程中为避免水分完全进入树木根系范围内,避免树穴中发生积水的问题,需要保持浇水的地面平整、没有坑洼,浇完水后将地面铺平,以避免造成坑内积水现象。二是针对较粗的树干与分支,可采取严密包裹的措施,利用苔藓、草绳、蒲包等将树干进行包裹起来,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湿性和保温性,减少水分蒸发,使终保持树干湿润度。三是如果在温度较高、空气较为干燥的季节进行大树移栽,移栽完成后,一定要建立阴棚,对新移栽的大树进行遮阴,来降低棚内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数体水分大量蒸发,造成树体水分缺失的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大型树木作为风景园林工程中的主要构成,在进行大树移栽工作时,挖掘、包装、运输、栽培等技术的应用情况,会对大树移栽后的生存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大树移栽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大树移栽过程中的管理,导致大树在移栽过程中容易出现苗木的破损、枝叶干枯、病虫害侵入,导致大树成活率不高,整体的景观效果达不到预期。对此,需要做好大树移栽前的准备工作,并完成对树木的包装和处理。在运输的过程中,减少路程中树体的颠簸,避免出现树木关键部位上的损害。在完成移栽后,需要重视落实养护工作,针对移栽过程中出现的损伤问题进行保护和处理,并加强后续的营养供给,提升大树移栽后的成活率,并最大限度地延长大树的生长寿命。

参考文献:

[1]范明妹. 大树移植技术和养护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分析[J]. 现代园艺,2019,(14):182-183.

[2]赵建荣. 刍议风景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的施工技术[J]. 居舍,2019,(20):104.

[3]汤炜.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大树移栽的施工技术分析[J]. 地产,2019,(11):164-165.

[4]谢伟巍,蒋志勇. 探讨风景园林工程中大树移栽的施工技术[J]. 建材与装饰,2017,(16):77-78.

[5]陈鸿斌. 风景园林绿化中的大树移栽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J]. 低碳世界,2016,(02):18-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