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冯羽轩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广东广州 510220)

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影视传媒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可忽视的是,近些年来,不少影视媒体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一味追逐商业化,为博取观众的眼球而制作大量同质化、低俗化和庸俗化的节目 ,造成影视作品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灵魂丧失, 出现了泛审美问题,要引起警惕和反省。本文对影视传媒泛审美化概念进行了解析,阐述了影视传媒泛审美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罗列了影视传媒泛审美的部分乱象,最后提出了影视传媒审美救赎策略。


关键词

影视传媒;泛审美化;影视乱象;审美救赎

正文


前言:所谓泛审美是一种把审美融人一切生活对象中的观点 ,认为审美存在 于一切 事物之中,是一种审美活动的泛化。影视传媒深受欢迎,由于经济的市场化和物质的商 品化,造成审美迅速走向商业化和日常生活化,经典美学和高雅文化没有市场,泛审美消费主义大有取代之势 。为此,要对影视传媒中的泛审美化乱象深入研究,深刻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的 成因,采取有效策略对泛审美影视作品进行审美救赎

1影视传媒泛审美化概念解析

“泛审美化”现象在当代影视传媒领域中表现为对视觉冲击力和即时情感刺激的过度追求,有时以牺牲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代价。这种现象在影视作品中体现为对高饱和色彩、特效堆砌和快节奏剪辑的极致追求,以及情节设计上对浅显易懂情感波动的偏重,目的在于快速吸引并维持观众的注意力。泛审美化的特征主要由几个关键因素驱动,第一,是商业化压力,制作方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票房,可能会倾向于采用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的元素,哪怕这意味着牺牲内容的深度。第二,技术崇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影视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创造能力,但有时这种技术的应用变成了目的本身,而非服务于故事叙述。第三,受众偏好的变化不容忽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直观、快速消费的内容,从而促进了泛审美化趋势的发展。

泛审美化对影视传媒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从积极面看,它有助于艺术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并欣赏影视艺术,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娱乐性,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休闲选择,缓解了生活压力。然而,负面影响同样显著。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审美疲劳,观众在持续的高强度视觉与情感刺激下,可能会逐渐降低对美的敏感度,寻求更加极端的体验以获得满足。另一方面,过分追求表面效果可能削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导向,影响社会文化的正向发展。因此,寻找平衡点,既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又不失深度与价值引领,成为影视传媒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这要求影视制作者在追求视觉美感和情感刺激的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深度,以实现艺术与商业、娱乐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2影视传媒泛审美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2.1 数字技术革新对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改变

数字技术的革新,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影视传媒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生态。技术进步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使得更多的创意得以实现,而高清画质等技术的应用则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同时,数字平台的兴起,尤其是流媒体服务的普及,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分发模式,观众现在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影视内容。这种变化要求作品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加剧了对视觉冲击力和即时情感刺激的追求,推动了泛审美化趋势的发展。算法推荐系统的广泛应用,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预测偏好,进一步促进了内容的个性化与碎片化,这可能加深了观众对浅层娱乐内容的依赖。

2.2受众心理与审美需求变化在不断的演变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和审美需求也在持续演变。快节奏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即时满足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消费那些能够迅速带来愉悦感和情绪释放的影视内容,而对于需要时间沉淀和深度思考的作品则显得缺乏耐心。信息过载的环境下,注意力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影视作品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这促使制作者采用更直观、夸张的审美手法。同时,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一代的审美偏好受到互联网文化、社交媒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个性表达、互动体验和参与感。这种趋势推动影视内容向多元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细分需求。泛审美化不仅是市场适应受众变化的结果,也是在引导和塑造新的审美趣味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3影视传媒泛审美的乱象

3.1 因袭跟风消费同质化,综艺节目出现乱象

在影视传媒泛审美化的浪潮中,综艺节目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因袭跟风和消费同质化的挑战。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节目在题材、形式乃至嘉宾选择上的趋同。一旦某类型节目取得成功,如选秀、真人秀或脱口秀,便有众多制作方争相模仿,忽略原创性和个性化,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雷同的节目。这种盲目的跟风不仅削弱了观众的新鲜感,也限制了节目创新的可能性,使得内容创作趋于表面化和浅薄化。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收视率,一些节目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和制造争议,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文化价值,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观众感到审美疲劳。长期下去,这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降低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影响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3.2 颠覆经典迎合市场,名著改编出现乱象

在泛审美化的趋势下,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改编经典作品一方面可以利用原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观众,为传统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商业效益,一些改编作品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实质,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和情节上的“爆点”,牺牲了原著的艺术性和深度。这种改编往往以牺牲文学性为代价,过分强调通俗娱乐性,简化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将经典故事转变为快餐式的消费娱乐。例如,一些改编作品通过增加不必要的爱情线、夸张的动作场景或现代元素,试图吸引年轻观众,却忽略了对原著思想内涵的忠实传达。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严肃性和艺术价值,也误导了公众对经典的理解,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

4实现影视传媒审美救赎的策略与实践

4.1增强审美救赎的理论认识

深入理解审美救赎的内涵和重要性是影视传媒实践的基石。它要求我们不仅反思当前泛审美化的现象,而且要在追求商业和娱乐的同时,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深度和社会责任。审美救赎是对艺术创作本源的回归,旨在通过影视作品传递真、善、美,激发思考,培养情操,并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它倡导的是一种正向的文化进化,强调艺术与社会责任的不可分割。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理论层面出发,明确几个关键点:社会责任与艺术追求的统一。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对公众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创作时,应注重引导正面价值观,提升公众的审美品位。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在市场经济中,艺术创作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但过度商业化会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和深度。理论探索应致力于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文化多样性与创新。审美救赎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与创新,反对同质化生产,倡导从多元文化和生活中汲取灵感,丰富影视表达。了解观众的审美趋势对于创作者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他们把握市场需求,创作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引导作用的作品。同时,提升观众的媒介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是形成良性供需循环,推动影视传媒行业进步的关键。增强对审美救赎的理论认识,不仅需要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还需要积极探索实现的多维路径。这包括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文化创新、观众审美引导等,为影视传媒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4.2积极创作高质量影视作品

影视传媒的审美救赎,关键在于创作出既深刻又引人入胜的高质量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应通过思想性、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和谐统一,引领社会审美,传递正能量。要积极借鉴成功案例。一些影视作品,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以细腻真实的生活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并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些作品证明了高质量内容的生命力,为行业树立了典范。要鼓励创作者深入现实,挖掘故事。影视作品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以真实为底色。创作者需深入生活,用心观察,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媳妇的美好时代》通过讲述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伦理和代际沟通,用平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场景,触动了观众的内心。也要注重做好审美表达与艺术加工。在展现生活的真实同时,应融入艺术的加工与提升。用镜头语言捕捉生活中的微妙瞬间,赋予其超越日常的美感。这不仅体现在视觉美学上,如光影、色彩和构图,也体现在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深邃,使作品在娱乐之外,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要把握好原则,就是要注重思想性与正能量的传递。电视节目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引导舆论、提升精神的作用。在娱乐化的外壳下,应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探讨社会现象,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展现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成长,弘扬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或关注社会热点,引发公众思考。要加大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高质量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优秀团队的紧密协作。搭建开放包容的创作平台,鼓励跨领域合作,汇聚智慧,提升专业性和创新性。同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创作活力。

4.3加强影视传媒的调控管理

在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影视传媒不仅承担着娱乐大众的角色,更肩负着塑造文化认同和引导社会风气的重要任务。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提升影视作品质量及促进传媒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多元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需要多元化和全面性。收视率虽然是市场反馈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衡量节目的文化价值、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除了收视率,还应考虑内容的原创性、艺术性、思想深度、文化导向和观众满意度等多维度因素。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既能激励优秀内容的产出,也能抑制低俗、暴力、拜金等不良节目的传播。要力求平衡市场需求与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推动影视传媒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如果仅由市场法则主导,可能会损害文化品质和社会效益。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设立行业标准,严格审查和清理违规低质内容。同时,利用经济杠杆,如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引导传媒机构生产高质量、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完善政策规定,推动行业加强自律。行业协会和相关组织应发挥其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准则,推动形成正面健康的行业风气。通过研讨会、培训活动等,提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确保他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公众参与和反馈机制。娱乐活动必须受到社会的约束,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声音更加直接和多元。建立公开透明的反馈渠道,让观众参与节目评价和监督,可以有效提升节目质量,增强传媒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观众偏好,为内容创作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影视传媒的竞争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分析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研究,对促进影视传媒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影视传媒领域的泛审美化现象,是一个多面的社会文化镜像,它既反映了技术革新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娱乐消费潮流,也揭示了文化内蕴的流失和审美价值的偏差。要实现审美的重塑与救赎,关键在于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矫正,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改善,更是影视传媒行业自我提升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步。未来,影视传媒应当在艺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美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任素媛,王渊博,温熙.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J].新闻传播, 2023(22):100-102.

[2] 左欣悦.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研究[J].明日风尚:下旬, 2022(2):4.

[3] 卢春苗,吴娟.短视频语境下文学的传播与审美救赎[J].名作欣赏, 2023(21):36-38.

[4] 吴娟,卢春苗.消费主义浪潮下短视频的审美庸化与救赎[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17):144-145.

[5] 刘文君.慢速审美:竞速社会审美救赎的幻象——与杨向荣,张谡商榷[J].探索与争鸣, 2023(11):97-1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