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访谈研究的高校辅导员应对同性恋学生心理和成长危机探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成俊飞

西安工程大学 邮编:7106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新时代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清晰的要求。站在新的时代,新的起点,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入侵和渗透,性少数群体和边缘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据部分资料不完全统计,当代大学生有一部分是性少数群体,他们的“出柜”、深柜、半出柜和被逼出柜的性表演的成分以及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困境,构成了大学百花园中的亚文化。作为一名辅导员,通过对一名匿名的非本班学生的访谈,对质性访谈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以求为同性恋学生群体的未来画上一道绚丽的彩虹,解决大部分相关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对他们有助于融入学校和社会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指导,以期构建良好的身份认同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 文化的“断背山”:同性恋的成因探析

同性恋从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精神疾病到被移除的时间线如下: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中移除,结束了将其视为精神疾病的分类。2001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CCMD-3)进行修订,不再将同性恋笼统地认定为精神障碍,仅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适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这一系列的变动标志着同性恋在医学和法律上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的认可和保护,不再被视为需要治疗或矫正的问题。这意味着同性恋从官方意义上脱离了“污名化”,但是社会的污名化似乎还在发挥余威,“也许我喝中药好了就可以结婚”(匿名访谈者),社会对同性恋存在偏见,并不断以其为问题来进行研究,似乎这是“不死的绝症”,正如受访者所言:“当时我就想死,感觉没有人能帮我,社会和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鄙视和嘲笑,以及对家人是否出柜的困扰”(匿名访谈者).

目前来说,对于同性恋的原因的研究不在少数。基于对28位90后、00后同性恋者的深度访谈,郑静,乐明(2024)探索了青年同性恋者的家庭出柜观念与实践。苏文健,姚润秋(2024)分析了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有着独特的视角与精神旨趣,指出其笔墨倾注着对人世间生命的恒久悲悯之情。李银河(1992,1997)研究了同性恋的问题及其生存状况。

基于以往的研究,同性恋的成因是一个复杂而受到争议的话题,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能够解释同性恋的全部成因,但有一些理论和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比如生物学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恋可能与遗传有关。双胞胎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中一个人是同性恋时,另一个人也有较高的概率是同性恋,这暗示了基因在其中的一定作用。此外,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的一些脑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但是先前同性恋的基因问题的讨论类似于“鸡与蛋谁先有”的争论,同性恋是天生还是后天的为一些机会主义者所利用,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初中班主任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出来的儿子打地洞,老师在初中课堂公开场合谈及结婚与否的问题,一直在观察我的表情测试我是否是同性恋”(受访者)其实同性恋是一个复杂的因素。它还受到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形成的影响:一些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受到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的妈妈比较强势,爸爸比较弱势,在家没有话语权,小时候爸爸对我不管不顾”(受访者)受访性别认同的形成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性取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一个人的性取向产生影响。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家庭和朋友的态度,以及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等都可能影响个体的性取向。“感觉社会对我有偏见,他们觉得我长得帅一点就是骗婚,大家一直在逼我出柜,而且觉得我很娘,甚至之前受到踢自己生殖器的校园暴力,他们好像占据道德高地”(受访者)

除了基因和社会文化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性取向产生影响。例如,母体内的荷尔蒙水平、生长环境、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影响性取向的形成。“小时候没有男生和我玩,我不喜欢打游戏,然后一个男生在小时候对我进行过猥亵,还用所谓的关系来吓唬我不要声张,我就像阿Q被闷死在铁屋子一样,在当时没有人提醒我似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因素可能相互交织,难以单一地解释同性恋的成因。

 

 三、“彩虹的缤纷”: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蓦然回首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性取向认同探索中的自卑与纠结

大学是一个自我认同探索的重要阶段,同性恋大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和思考他们的性取向,并试图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认同。“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对同性恋的观念从无到有,从信息茧房他人信息差的欺辱觉得我智商低,到逐渐尝试要被正统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性取向,逼迫自己看异性的色情片,最后到和自己及他人达成和谐与调解,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受访者)

(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中的温暖与辛酸

同性恋大学生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偏见,因此他们可能会寻求与其他同性恋者建立联系,以获得支持和认同感。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面临来自异性恋者或社会大众的歧视,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和归属感。“我经常通过blued和gay吧以及一些同性恋的线下组织活动社交来结识圈内的人,虽然鱼目混珠,但是不乏认识一些界内的朋友,在冷冰冰的世界中,这好像是唯一的安慰和慰藉”(受访者),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恋者相对于异性恋者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焦虑、自尊心问题等。这可能与社会歧视、自我认同探索的压力以及内外部冲突等因素有关。家庭关系中,同性恋大学生可能会面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系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向家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而另一些人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的不理解或反对,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性与关系方面,同性恋大学生可能会在探索自己的性和关系方面面临独特的挑战。他们可能需要处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性行为和情感关系。“我经常交男朋友,但是和他们的关系没有未来,因为社会没有稳定的答复,例如婚姻的保障”(受访者)

 

四、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辅导员纾解同性恋学生的措施

(一)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文化包容

辅导员应提供支持性环境,大学应该创建一个包容、支持和安全的环境,让同性恋者感到被接纳和尊重。这可以通过促进多元文化理解、提供支持性资源和组织活动来实现。大学班级可以搞团建,以及沙龙促进对同性恋大学生情感上的隐性包容,辅导员不一定要说明谁是同性恋,并且强调,并不是同性恋打上了负面的标签,而是在文化资本场域一定意义相对弱势的情况下,鼓励其提高智商和情商以便提高团体的接纳能力,即使这有幸存者偏差的色调。人是个人行为的集合,辅导员应该注重交际的首因效应,在第一次建立积极的形象。同时,在时间的长河中,对于过去的校园霸凌,和原生家庭的羁绊,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己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优势,不断冲刷心理垃圾的阻塞。对于未来,辅导员可以艺术节的形式,让他们画沙画,和写诗,以及编纂诗集等的形式,来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畅享积极的未来。更进一步,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大学可以提供专门针对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让他们有机会与专业心理健康专家交流,分享他们的困扰和挑战,并获取支持和建议。

(二)落霞与孤鹜齐飞:群辈帮扶

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建立支持性社交网络,发扬小圈子的亚文化,并不影响时代精神,导员应鼓励同性恋大学生参加同性恋者社交团体或支持组织,以建立支持性社交网络。这种社交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分享经验和建立友谊的机会,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和增强归属感。辅导员应提供教育与倡导大学可以通过教育和倡导活动,提高对同性恋者权利和需求的认识和理解。这包括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宣传活动等,以促进公众意识和社会接受度的提升。辅导员还应促进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理解和接受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提供家庭支持和包容性环境,有助于减轻同性恋大学生在家庭方面的心理压力。当然,这些会遇到不小的阻力,但是公众意识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驽马十架,功在不舍”。

(三)慎独:少年当自强

辅导员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应对心理压力、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关系,以及发展适应性的应对策略。辅导员应提供法律与权益支持大学可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同性恋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权利保护措施,以及应对可能遇到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值得注意的是,对同性恋的包容态度并不意味着性的淫乱,同性恋同学应加强性保护措施,及时约束自身的欲望,加强自身的“平衡”和内在的调节,把自身的力比多和负能量转变成体育运动以及积极与持续正能量的爱好。“许多人一直逼我出柜,觉得我有关系,四处散播我的谣言,有病以及低智商”(受访者)。鉴于此,辅导员应该提醒学生进行有理有节的“柔性抵抗”,社会应该成立相关的救助机制和救援机构,帮助性少数群体走出校园霸凌的困境。

四、结语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辅导员及大学可以为同性恋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辅导员要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生人生的摆渡人与护航人。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北京地区男同性恋社群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2,(10):43-47.

[2]李银河,王小波.关于中国男同性恋问题的初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1994,(01):2.

[3]郑静,乐明,.青年同性恋者的家庭出柜观念与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24,(03):85-97.

[4]苏文健,姚润秋,.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及其精神旨趣[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2):132-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