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衔接”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教考衔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正文
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诗歌教学肩负着传承文化底蕴、培养艺术修养等使命。面对“教考衔接”所带来的挑战,必须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在准备考试时欣赏到诗歌深层韵味与意境。下面,就来一起讨论一下这一问题,并通过对“教考衔接”语境下诗歌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技巧,提升其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等,使诗歌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1. “教考衔接”理念的阐述
在现代教育改革下,坚持“教考衔接”的思想是关键,这一思想强调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它倡导教学与考试并非是两个孤立的过程,应该形成一个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整体。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考衔接”的思想要求教学内容要符合考试的要求,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检验。与此同时,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不能简单地追求分数。
从考试角度来看,这一思想强调测试要反映教学中的关键点与难点,从而对学生学习成效做出准确评估。与此同时,考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从整体上看,“教考衔接”这一概念旨在消除教学和考试的边界,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践行这一思想,可以对学生学习成果做出更加科学的评估,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教学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2.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诗歌教学起着关键作用。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意境之美,加强语言与词语的感悟与运用。高中阶段学生认知与审美情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诗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鉴赏文学作品,形成对于美的感悟与创造。诗歌教学还是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经典诗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汲取前人智慧、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要对诗歌教学引起足够重视,而且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在诗歌这片海洋当中尽情地探究,体会到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既具有坚实语文基础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
3. 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1 教学内容单一与刻板
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内容太单调,太呆板。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重视诗句的文字分析而忽略了诗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丰富感情。这一教学方法使得诗歌离开了它本来的文化与情感环境而显得枯涩而失去生气。学生上课只会机械地记诗、释诗,而很难接触到诗的内在精神。另外,受教学内容所限,学生接触到多样风格与题材的诗歌较少,严重制约了学生审美视野与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若如此继续下去,学生们对诗的爱好与喜爱就有可能渐渐降低,对培养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与审美情趣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诗歌教学内容有必要快速充实与拓展,以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诗歌的韵味与深刻。
3.2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诗歌教学还为许多教师所采用,比如单纯诗句讲解、机械化背诵等传统老一套做法。这些方式可能会使学生在短期内熟记诗句,却很难激起学生对诗的喜爱之情与探索之欲。该模式中的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主观能动性有限,不能深入到诗歌内核中去体会与感知。诗的韵味,意境与感情常常被忽视,让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诗的美。这种旧的教学方法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妨碍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进一步认识与探究。诗的魅力体现在它的深度与多样性上,这就要求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受。所以必须清醒地看到促进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通过对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沉醉于诗歌世界之中,体会到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3.3 缺乏对学生情感与审美的培养
诗,文学中的珍品,它既是词与词之间的巧妙配合,又是诗人深厚情感的传递者,它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深邃的人生哲理。当今诗歌教学,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师对学生情感与审美培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他们更倾向于深入解读诗歌中的词汇和句子,传授知识,但却忽视了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生活的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感波动,并理解人生的深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和诗歌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也使得诗歌教学显得索然无味。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由此丧失了以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充实情感世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宝贵机会。诗的魅力是打动人的心灵和引起共鸣,在教学上没有这个环节,诗歌教学也就丧失了它最本质的内涵。
4. “教考衔接”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探究
4.1 结合考试大纲,明确教学目标
在考试大纲中,诗歌鉴赏的标准通常涵盖了对诗歌的内容、形态、风格和意境的深度解读和分析,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所以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与目标时应密切按照考纲要求理清诗歌鉴赏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朗读、解析、对比等手段,循序渐进地深入到诗的中心,体会诗的韵律美与意象美,学会运用自己的话欣赏与评价诗。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手法,增强感受诗歌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以高中语文《登高》这首诗为例,按照考试大纲对于诗歌鉴赏的标准,教师可以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和目标。首先让学生在课堂朗读中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优美韵律。然后,指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寻诗人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技巧,并感受诗人内心的热情和悲伤。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对这首诗进行评价和鉴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品味和批判性思维。这一教学计划与目标既可以达到考纲的要求,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诗的韵味,促进其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发展。
4.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就诗歌教学而言,关键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单向地讲授知识,学生仅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这样的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借助音频,视频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诗歌抽象的意境变得形象直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美的认识与感悟。另外,举办诗歌朗诵、创作等实践性活动也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与探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又可以在沟通中开阔眼界,加深对诗歌的认识。运用这些创新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诗歌产生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成效。
以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琵琶行》为例,教师可采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琵琶弹奏音频及有关视频片段,使学生借助音乐、画面等感受琵琶魅力、感受诗歌情怀。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诗歌朗诵,由学生自己选择诗中的语句来诵读,以抑扬顿挫的语音来传递诗中的感情。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研讨,深入挖掘诗中的形象、感情与艺术手法等,并在沟通中撞击心灵,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尝试以《琵琶行》为题材与意境来创作诗歌,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诗歌创作中的乐趣与挑战。通过运用这些创新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琵琶行》这首诗,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文学修养。
4.3 强化诗歌鉴赏能力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系统地传授诗歌鉴赏的基础方法和技巧,例如意象分析、情感体悟和艺术手法辨识。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与美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具体诗歌案例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怎样将这些手法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从而促进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组织经常性的诗歌鉴赏测试与讲评同样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们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又可以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欣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考试之后进行讲评时,能够根据学生存在的缺陷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以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为例,教师可开展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深入地解释并展示如何利用意象分析方法来解读这首诗歌。通过对诗中“春江”,“花”,“月”,“夜”形象的引导,挖掘其蕴涵的感情与象征意义。然后,教师可以从诗中挑选一些经典的句子,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开展情感体悟的训练,使学生努力去领悟和表现诗中表达的关于宇宙与生命的思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水平,教师也可选择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会识别不同艺术手法与风格。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经常组织诗歌鉴赏测试的方式,比如请学生自选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鉴赏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评。讲评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提出具体指导与建议,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诗歌的欣赏水平。经过这种方式的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更为深入地领悟和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还可以从一个例子中学到更多,从而提高他们对其他诗歌的欣赏技巧。
4.4 注重诗歌文化底蕴的传授
就教学而言,诗歌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是一种文化载体。教师进行诗歌教学要注重讲授诗歌文化底蕴。教师要对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细致的阐释,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所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刻地领略诗的意境和情怀,去领悟诗的魅力,去感悟诗人心灵世界中的一把钥匙。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又可以不自觉地培养其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学生会从诗歌中学会感受美并发现美,进而促进个体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就拿高中语文的《将进酒》这首诗来说,它是李白利用酒来表达情感的杰出之作。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其语言的豪放与瑰丽,更要注重传授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可通过对唐代社会风貌,文人生活方式及李白生平事迹等方面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建构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李白诗歌的豪情壮志和无拘无束精神。与此同时,老师也需要带领学生去深刻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感情,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出的信心和胸襟,使学生体会李白热爱生活,确认自我价值的一面。通过这一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歌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个人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
5. 结语
经过对“教考衔接”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究,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寻找能够平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考试要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有效的诗歌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这些收获将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考衔接”理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为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雷小华.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上旬, 2021(5):0324-0324.
[2] 陶艳艳.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思考[J]. 2021.
[3] 尤臻.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 2019(18):1.
[4] 王梦.关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12):2.
[5] 宋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思考[J].学周刊, 2021(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