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重庆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夜间经济 高质量 对策
正文
引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调研组认为,重庆加快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要更加突出品质品牌、特色绿色、平衡均衡、动能效能,着力念好“创新经”、唱好“文化戏”、彰显“重庆味”、引领“时尚潮”、展现“国际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研究分析等方法,多视角寻找问题,针对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一、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重庆夜间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亮点纷呈,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榜单”榜首。一是“夜间”场景多元。聚焦“1+10+N”夜间经济发展格局,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建设,打造十八梯、龙门浩老街、来福士等一批新地标,建成大九街、金刚碑等一批新场景和鎏嘉码头等33条市级夜市街区,启动首批13个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推动观音桥建设夜间经济引领的世界知名商圈,形成多元夜间消费场景。二是“五夜”业态丰富。夜品美食、夜享温泉、夜赏马戏川剧、夜看“印象武隆”、夜游两江、夜逛商圈购物,解放碑、观音桥、洪崖洞、大九街平均每天客流量198万人次,描绘“五夜”业态不断完善的新图景。建成弹子石老街、鹅岭二厂等一批商旅文融合精品项目,引领业态融合新潮流。联动美团、阿里巴巴本地生活等平台,培育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三是“不夜”品牌彰显。解放碑步行街获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称号,培育金辉铜元道、新光里等一批特色夜市街区品牌和“开味开州”区域公共品牌。举办三届“不夜重庆生活节”,2021年吸引5400万人次参与、销售额近150亿元,“不夜重庆”成为重庆一张城市名片。培育一批优质商家、引进一批优质品牌,增加品质消费供给。四是“多点”竞合出彩。区县夜间经济特色初显,形成20强三梯队,“主城”八区入围,永川、开州、江津、武隆、涪陵、南川、奉节、万州、荣昌、合川、秀山榜上有名。江北、渝中、永川分别位列全国20强夜经济影响力区县第三、第七和第十九位。五是“服务”合力增强。将夜间经济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筹推进,10部门出台发展政策、建立联席会议,支持景观打造、公共设施、交通接驳、金融服务和宣传推广等,推动建设九龙滩、磁器口、南川东街、融创文旅城等一批新项目。引导商圈、街区、品牌商家等成立夜间经济发展联盟,促进共商共建共享。
(二)存在问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升级方向和国际成熟经验相比,重庆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短板弱项。
一是知名品牌不足。重庆80多条夜市街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主导型,专业运营管理,定位和特色明确;一类是市场自发形成,规划不足、内涵不够,同质化严重,供给品质不高,不少未形成品牌特色,加之部分区县经济条件较弱、主动性不够,导致品牌街区占比较小,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仅占全国5%。因开放度、购买力、辐射力和特色内涵等原因,主城“国际范”是短板,总部型企业、品牌企业和首店有待增加,海外旅游吸引力不够,入境游客占比不高。调研组认为,品牌是夜间经济发展的关键,仍是当前发展的痛点,唯有构建多层级品牌体系,才能提质增效、走得更远。
二是融合发展不够。业态融合不够,“夜食”指数全国排名第一,“夜购”全国领先,文旅占比相对较低,演唱会、音乐节、文化演艺、体育竞技等产品相对匮乏。文化嵌入不够,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未能把巴渝文化、人文特色等深度融合到景观设计、场景打造、商业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科技赋能不够,夜间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还不高,促销手段不够新颖,产品供给不够互动、沉浸。这些都与理念、创新、资金等相关。调研组认为,文化是夜间经济发展的内核,唯有塑造城市文化融合的夜间文化,才能平衡充分、走得更久。
三是消费环境不优。商圈和品牌街区服务质量高,不少夜市街区主要经营大排档、老火锅等中低端餐饮,缘于长期经营习惯、标准规范引导不够,对标一流动力不足,产品创新不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夜市街区自我管理不严、政府引导监管不够、顾客文明消费欠缺,卫生条件不优、占道经营阻塞交通、噪音油烟垃圾灯光扰民等问题凸显,影响城市形象、不利商居和谐、制约夜间经济品质提升,让很多顾客望而生畏、去而不返。调研组认为,消费环境是夜间经济的基础、事关群众利益的一大考验,唯有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才能护航前行、走得更稳。
四是服务保障不佳。全年大部分公共交通运营至晚上11点,网约车出租车夜间加价,增加出行成本和回家安全隐患;主城停车位缺口大、停车较难;夜间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公厕等环卫设施不够完善;市级部门横向联动、资源整合还须加强,发展环境、管理方式、统计监测等方面还须改革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大局意识、创新意识不够,智慧管理不足;夜间经济面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公共服务单位更多权衡收益与成本,考虑财力、区域平衡、循序渐进。调研组认为,公共服务是保障,政府部门唯有合心合力、有为有效,营造夜间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才能共创辉煌、共享盛宴。
二、国内外发展夜间经济的经验借鉴
(一)强化政策支持。规划方面,世界主要城市把高起点、高质量规划作为破解夜间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聚焦集聚区和商圈规划建设。伦敦规划打造世界领先的夜间经济文化集群,温州等城市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政策方面,各地突出资金支持,济南等地实行各级财政配套,杭州下城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包括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企业、新业态新模式、交通运营等;单项补贴各地不一,悉尼奖励音乐与表演100多万澳元,北京支持每个食堂500万元。法国减免新戏剧上演的增值税,广州、成都等地给予金融贷款、税收减免和宣传费减免支持。
(二)强化品牌培育。部分城市传承创新“老字号”、致力打造夜间IP新品牌。创建世界品牌,伦敦依托独特的城市文化打造品牌;“夜京城”“夜上海”致力彰显“国际范”。打造特色品牌,香港兰桂坊成为城市重要名片,南京依托一江一河融入夜景灯光、地标建筑、山水实景演艺等,打造“夜泊秦淮”品牌;成都强化首店引进,每年培育100个夜间示范点位并动态调整。培育节会品牌,里昂、悉尼、广州打造三大世界灯光节。引育品牌企业和产品,北京引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徽州古城非遗夜市推出数十个非遗项目、数百种非遗产品。
(三)强化消费环境。营造安全卫生、商居和谐的环境,创新解决消费环境难治之题。伦敦设立夜间委员会、夜间特使和伦敦伙伴,纽约、巴黎、北京、上海等40多个夜间经济城市,设立夜间市区长和夜间CEO等职位,平衡各方,协调解决夜间经济外部性问题。推广夜市摊位积分制,增加环卫供给和5G网络等,南京实施环境整治和亮化绿化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消防等管理。上海大沽路夜市推广公约自治管理。苏州实施“自愿承诺+信用管理”模式,建立黑名单制度;淄博突出监管、自律、示范,打造安全、质量、价格、服务、维权“五放心”夜间经济消费环境。
(四)强化服务保障。面对夜间消费乘车难停车难问题,加强改革保通行,伦敦周末有5∕11地铁实行24小时运营,2023年将全覆盖。日本周末公交24小时运营,延长电车和地铁运营时间。成都139条夜间公交和地铁运营到凌晨1点,城区主要方向基本全覆盖。南京试点区域内所有闲置停车场夜间向社会开放,优化停车位管理。苏州开放夜市街区周边停车场所。加强安全管理,阿姆斯特丹雇用广场管家夜间巡逻,日本建立安全街区认证机制,成都完善社会安保联防联控体系。丽水、南昌对流动商贩实行定点定时、编号许可等管理。
三、推进重庆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既抓好现有夜间经济文件落实,又注重提质增效,建议如下:
(一)完善政策措施。争取市政府出台《加快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化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各级财政对夜间消费资金支持力度,强化对夜间经济核心引领、公益类项目和活动支持,加强对补短板、升级类、示范类和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夜间经济流通降本增效等方面支持,对举办音乐节、实景演出、延时经营、宣传推介等给予一定补贴。推动夜间经济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支持范围,研究对建设核心区、公益类等项目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支持政策,完善夜间经济金融支持政策,落实项目、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加强政策评估和优化调整。
(二)做响夜间品牌。完善夜间经济品牌体系,加强品牌推介,提升“不夜重庆”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打造“名街”,高标准打造“两江四岸”,升级改造一批高品质夜市街区(商圈),推动核心区创建彰显“国际范”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建成一批蕴含“重庆味”的国家级区域性品牌夜市街区。打造“名节(会)”,提升“不夜重庆”活动品牌、培育国际级峰会论坛,推进“五元”(山水桥文技)要素共融、“五夜”业态共舞、线上线下共振,打造大型实景演出。打造“名师(企)”,引育一批世界眼光、技艺精湛的策划、管理、技术、服务等大师名师,造就一大批品牌企业。打造“名店”,大力引进“首店”,评定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店和特色诚信店。打造“名品”,引进国内外特色精品,打造一批引领市场潮流的文旅特色名品、美食名菜等“渝品渝味”。
(三)加快融合发展。加快文旅扬长补短,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景区公园、商场超市等开放延时,开发商旅文体融合夜间经济产品,打造一批业态融合打卡地、康养地、深夜店,举办一批音乐、电影、戏剧、运动、竞技、摄影等节会活动,提升美食文化,促进“食游演购娱体展”融合提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强化场景设计和主题营造,发展“夜间景观+餐饮娱乐+休闲观光”和“文旅休闲+实景演艺”等模式,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主题餐厅、主题演艺、主题公园、主题夜市、主题旅游线路等,形成独特韵味的“不夜城”。推动科技融合创新,构建“科技核”“文化芯”“重庆味”“时尚潮”融合共生的业态和场景,打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空间,发展沉浸式餐厅、剧场、动漫等新业态,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夜市、智慧景区、智慧餐厅等,加快推进“五夜”业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推广“夜间区(县)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推动成立夜间经济行业协会,鼓励夜市街区成立自治组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协调解决夜间经济外部性问题和各方矛盾。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夜市街区自律机制,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落实诚信经营、安全卫生等规定和主体责任,配置隔音墙和安全卫生等设施,提升摊位、街道整体形象,鼓励开展食品集约检测和结果公示,推行摊位积分制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妥善解决商居矛盾。加大监督举报查处力度,开展安全、质量、价格、服务、维权“五放心”示范创建,完善消费投诉维权处理机制。
(五)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夜间通行保障,加密、延时周未公交地铁至凌晨1点,适时开展24小时地铁试点,增加优化夜游专线线路,加强夜间重点区域出租车网约车辆调配管理,发展共享停车模式、建设立体智慧停车场,鼓励商住分离商业集约大型小区建设“小而美”夜市、就近消费。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路网、夜间照明等系统,加快覆盖5G网络,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保障,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及时组织清运垃圾。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等监管,探索“智慧大保”“智慧内保”等模式,加强社区共治、警民联合,完善夜间消费集聚区治安管理体系;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探索流动商贩定点、定时、自洁等管理,严防占道经营;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强化消费指引、行业统计、夜间停车、公共交通、节会活动等信息引导,发布夜间消费热力图,建立夜间经济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夜间经济报告;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陈丽,戴娜,章源升.2023. 宁波促消费新场景培育研究[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06):70-75.
郑有贵,2022. 坚持自信自立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信息:郭爱华,女(1994.03—),汉族,籍贯 重庆开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