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 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塑的路径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杜林 许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4

摘要

本文探讨了“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路径及影响因素。首先,分析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指出信息爆炸和新媒体的普及导致真相模糊化的现象。其次,就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信息获取与筛选的挑战、社会交往与认同群体的影响以及教育与引导的作用。在信息获取与筛选方面,强调了大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在社会交往与认同群体方面,指出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或怀疑。在教育与引导方面,强调了教育体制的重要性,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呼吁大学生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其形成健康、独立、开放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后真相;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

正文


引言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其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着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社会交往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可能对其意识形态认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路径和影响因素,对于加深对“后真相”时代的理解,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过程,以期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参考,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后真相”时代的背景和特点

(一)“后真相”时代的概念解析

“后真相”时代指的是信息时代中真相的模糊和失真,是由信息爆炸和新媒体的普及所导致的现象。在这个时代,真相并非消失,而是被各种声音所淹没、扭曲和解构,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获取和判断真相。这种情况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真相的确认速度,导致了一种“真相后时代”的现象。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信息的来源、传播途径和流行度,而不是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真相的终结,而是真相被重新定义、再构造的时代。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即时性,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传播,使得消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其次是多样性,新媒体包括了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博客等多种形式,使得信息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也很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交流网络。然而,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假信息泛滥也是其特点之一,这使得真相和谣言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受到了挑战。

(三)大学生群体在“后真相”时代的处境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受众和参与者,在“后真相”时代面临着独特的处境。首先,他们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需要面对来自各种渠道的大量信息,包括真实的、虚假的、甚至是误导性的信息,这对于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其次,大学生群体常常缺乏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影响其判断和行为。此外,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化特点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上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大学生在“后真相”时代需要加强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与认同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内,由统治阶级或社会主流群体主导并广泛接受的一套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观念、信念和价值取向。主流意识形态通常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统治者的利益诉求,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和评价的集中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往往伴随着意识形态阵营的角力和意识形态斗争,既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也受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和理念往往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二)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和知识精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往往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通过学习、思考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和传播中。其次,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因人而异,受到个人信仰、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支持态度,认同其核心价值观和理念,而另一些大学生则可能持怀疑、批判或者抵制的态度,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因此,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对于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和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塑的影响因素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使其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然而,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和虚假性也带来了认同的混乱,容易使大学生受到谣言、偏见和极端观点的影响,导致意识形态认同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社交互动性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认同差异。在社交网络中,个体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同圈子,从而影响其意识形态的选择和坚持。因此,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认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新媒体信息,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在塑造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首先,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这一差异可能根源于家庭对教育、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的期望不同,从而塑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价值的认同。其次,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公平和不稳定性也在塑造大学生的认同上发挥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经济危机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可能开始质疑现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这种质疑可能引发他们对意识形态的重新思考和转变。他们可能会对社会正义、平等和公平性等议题产生更为敏感的认识,甚至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行动。因此,深入了解和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对于理解他们的认同动态和行为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创造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教育体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教育体制是塑造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工具,更是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培养场所。首先,教育体制的宗教、道德和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认同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教育体制可能强调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从而塑造学生们的认知框架和态度。其次,教育体制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会塑造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观点,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认同观念。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对于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多样化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提供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教育环境,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意识形态认同。

四、路径分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

(一)信息获取与筛选

信息获取与筛选在塑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信息爆炸和“后真相”时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这包括主动获取、筛选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从而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同时,大学生也需要关注信息的来源和背景,理性对待信息,不被一时的热点和情绪所左右,以确保自己的意识形态认同能够基于客观真实的信息基础上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信息,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而不是盲从于信息的表面。

(二)社会交往与认同群体

社会交往与认同群体也是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路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意识形态认同往往受到周围社会环境和群体的影响。通过与家庭、同学、朋友、老师等不同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大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同倾向和价值观念。在社会交往中,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同伴群体的认同压力,倾向于与主流群体保持一致,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也可能会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交流和对话,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形成开放和多元的意识形态认同。因此,社会交往与认同群体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对社交关系和社会影响的认识与引导。

(三)教育与引导

教育与引导是塑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通过教育的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认同。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辨别真伪、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教育也应当注重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的传播,鼓励学生接触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意识形态认同。此外,教育也应当注重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因此,教育与引导在塑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结语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从信息获取与筛选、社会交往与认同群体、到教育与引导,这些路径分析展示了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多重因素。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虚假信息和社会舆论所左右,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积极塑造,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莎,张志刚. Research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thnic areas in the post-truth era[C]// 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重点人文基地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 第五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3: 11.

[2]谢谷,陈麒. 复归真相和理性:后真相时代深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探赜 [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 (03): 36-42+58.

[3]张琳.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行为偏差与引导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1, 25 (05): 60-65.

 

第一作者信息:杜林,女(1987.10—),民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作者信息:许敏,女(1982.10-),女,硕士,籍贯江苏省南通市,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社科一般项目“‘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塑的路径研究2023SJSZ00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