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纵切横缝术与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改良纵切横缝术;肛裂切除;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慢性肛裂
正文
随着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生活压力变大,多种因素共同导致,慢性肛裂患病人数猛增[1]。肛裂主要指的是因肛管皮肤受到机械性刺激,或者炎性浸润,导致出现的一种肛管疾病。大部分肛裂的患者齿状线至肛缘部位的肛管皮肤会出现裂开,并因此出现慢性溃疡情况。肛裂患者会出现肛周剧烈疼痛,并且会伴有便血、便秘等情况,如未能够及时治疗,将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均产生严重影响[2]。当前阶段,临床中保守治疗方式不能够彻底治愈肛裂,因此更多学者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主要原理是为了保证效果,需切断肛门内括约肌下缘,进而让手术部位保持松弛,改善排便后发生痉挛的情况,并保证血液循环,降低疼痛程度,治愈疾病[3]。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肛裂切除术,以及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近年来改良纵切横缝术逐渐成熟,研究显示,取得较好的效果[4]。为进一步探究手术方式的优质性,本研究纳入我院102例慢性肛裂患者,并采用随机对照方式,验证两种术式的可靠性,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开展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研究截止时间为2024年6月,选择该时间段内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肛裂患者102例,使用随机方式分为2组,每组51例。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肛裂诊断[5];(2)具有手术指征者;(3)手术耐受性良好;(4)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血液疾病者;(2)凝血障碍者;(3)恶性肿瘤者;一般资料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 | 性别 | 年龄(岁) | 裂口位置 | 病程(月) | 慢性肛裂分期 | |||
男 | 女 | 前侧 | 后侧 | Ⅱ | Ⅲ | |||
观察组 | 27(52.94) | 24(47.06) | 47.56±2.95 | 30(58.82) | 21(41.18) | 8.11±1.05 | 21(41.18) | 30(58.82) |
对照组 | 26(50.98) | 25(49.02) | 48.01±3.04 | 29(56.86) | 22(43.14) | 8.20±1.19 | 23(56.86) | 28(54.90) |
1.2方法
1.2.1观察组
该组患者进行肛裂切除术联合肛门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在术前进行灌肠准备,术中采用椎管内麻醉,左侧位,消毒肛周,并进行铺巾,在肛裂口的下缘,自下向上纵行提出肛裂溃疡组织,直至裂口的顶端,此时切口向肛缘延长至1cm~1.5cm,使用蚊式钳从肌间沟深入,向上并向内挑出0.5cm~1cm的内括约肌,使用高频电刀将其切断,再使用手指扩肛至3到4指,将创面进行修正,修剪肛缘外切口成为梭形,便于引流通畅,再使用高频电刀对创面进行止血,如果发现患者存在哨兵痔、肛乳头肥大等,术中一起切除。
1.2.2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在对照组肛裂切除术、肛门括约肌部分切断术的同时,使用组织钳依次向下牵拉切口中上缘的两侧,此时需保证切口呈倒立的三角形,过程中如牵拉时张力明显,应该对两侧的皮下及黏膜进行适当的分离,在牵拉倒立的三角形期间,使用4号线自内向外缝合三角形,以及相邻的两侧,每侧缝合4针,在缝合时需注意双侧对称性,缝合完成后,切口形状类似于“T”型,中间部位纵向切口开放,方便术后引流。两组术后均常规休息,饮食需半流质食物,注意清淡饮食,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天对肛周进行换药2次。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2)对比两组临床指标。(3)对比两组创面水肿等级。(4)对比两组炎症反应。(5)对比两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n=51) | 31(60.78) | 18(35.29) | 2(3.92) | 49(96.08) |
对照组(n=51) | 30(58.82) | 17(33.33) | 4(7.84) | 47(92.16) |
X2 | - | - | - | 0.708 |
P | - | - | - | 0.400 |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临床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后VAS评分(分) | 创面愈合时间(d)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n=51) | 33.25±3.26 | 5.12±1.12 | 20.14±1.74 | 3.11±0.45 |
对照组(n=51) | 16.21±2.01 | 5.23±1.25 | 20.69±1.89 | 3.26±0.56 |
X2 | 31.774 | 0.468 | 1.529 | 1.491 |
P | 0.000 | 0.641 | 0.129 | 0.139 |
2.3两组创面水肿情况比较
创面水肿等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创面水肿情况比较(n,%)
组别 | 无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观察组(n=51) | 10(19.61) | 28(54.90) | 12(23.53) | 1(1.97) |
对照组(n=51) | 0(0.00) | 31(60.78) | 11(21.57) | 9(17.65) |
X2 | 11.087 | |||
P | 0.001 |
2.4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炎症反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炎症因子比较(±s)
组别 | CRP(mg/L) | IL-10(ng/L) | IL-6(ng/L) |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
研究组(n=51) | 14.26±2.58 | 12.26±2.33 | 32.01±3.58 | 28.56±3.95 | 34.71±2.91 | 30.11±2.62 |
对照组(n=51) | 14.50±2.67 | 18.71±3.01 | 32.16±3.69 | 32.55±4.58 | 34.80±2.95 | 34.82±3.11 |
t值 | 0.462 | 12.101 | 0.208 | 4.711 | 0.155 | 8.272 |
P值 | 0.645 | 0.000 | 0.835 | 0.000 | 0.877 | 0.000 |
2.5两组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术后切口感染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两组切口感染情况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发生率 |
观察组(n=51) | 2 | 3.92% |
对照组(n=51) | 10 | 19.61% |
X2 | - | 6.044 |
P | - | 0.014 |
3讨论
肛裂主要因括约肌痉挛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是肛肠科中发病率较高的,仅次于痔疮[6]。肛裂常伴有肛周周期性疼痛,或者在排便时出现刀割样疼痛,但在便后数分钟内能够缓解,而后又出现持续、剧烈的疼痛,时间长者可达数个小时,多数患者伴有便秘,便血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因为慢性肛裂的病程较长,且患者承受的痛苦较为剧烈,现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7]。当前阶段,肛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1908年有学者提出损伤学说、感染学说、神经肌肉学说等理论。相关研究显示,高括约肌张力诱发的肛管后正中线供血不良是导致慢性肛裂的主要原因[8]。因此,解除痉挛的括约肌,降低肛管压力,恢复肛周血供,是治疗慢性肛裂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差异不显著。说明两组均可达到切除病灶,改善预后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原因主要为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术中需要对切口进行部分对齐缝合,因此延长手术时间。虽然改良纵切横缝术术中对切口部分进行缝合,中间的切口有减轻张力的作用,但术后创口感染发生率较高,认为与改良纵切横缝术张力升高,在排便时横缝处极易留有排泄物,导致术后创面水肿及感染风险较高[9]。相关研究显示,改良纵切横缝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与常规纵切横缝术差异不大。虽然改良纵切横缝术能够增加肛裂患者术后肛管直径,但与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患者比较,两种手术术后6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炎症反应轻于对照组,分析与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能够减少术后水肿及感染有关。
综上所述慢性肛裂选择手术治疗时,采用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可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胡克乾. 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1):170-171.
[2]Reijn-Baggen D A V , Elzevier H W , Putter H ,et al.Correction to: Pelvic floor phys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al fissure: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2023, 38(1):17.
[3]陈正升. 改良纵切横缝术与肛裂切除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2023,21(13):30-33.
[4]胡业茂,叶金峰,洪锦伏,等. 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18,38(11):32-33.
[5]Reijn-Baggen D A V , Elzevier H W , Braak J P B M ,et al.Pelvic floor phys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al fissure (PAF trial): quality of life outcome[J].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2023, 27(2):125-133.
[6]张彦军. 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J]. 科学养生,2019,22(12):110.
[7]牛新栋. 分析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J]. 健康女性,2023(28):115-116.
[8]Rudge E , Wakefield S .Invited Commentary on: "Topical 5% Minoxidil versus topical 0.2% glyceryl trinitrat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anal fiss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London, England), 2020, 76(8):93.
[9]罗汝君,李健,杨元东,等. 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探析[J]. 康颐,2021(19):135-136.
[10]Reijn-Baggen D A V , Dekker L , Elzevier H W ,et al.Management of chronic anal fissure: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amo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ons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2022, 37(4):973-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