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探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蔡振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邮编:650106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使得许多古老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逐渐淡漠,传承出现了断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需要承担起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为了详细了解非遗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情况,本文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探讨

正文


前言

  随着全球文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文化身份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民间手工艺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传统手工艺正逐渐被边缘化,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年轻一代对手工艺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日益减少,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深切关注。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播的核心场所,自然成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意识到将非遗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本文重点分析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的的意义,探讨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的难点,找到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有效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非遗民间手工艺引入高校课程,不仅能够促进这些传统技艺的保存和发展,还能在多个层面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非遗手工艺是特定地区文化身份的体现,通过高校课程,可以系统地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防止技艺失传,同时加深学生对自己文化根源的理解和认同感。高校环境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非遗手工艺课程可以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平台,如材料科学、设计、历史学等,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产品。非遗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存在,高校课程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非遗手工艺是展示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高校课程可以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高校课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包括社区成员、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形成广泛的社会支持。

2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的难点

2.1手工技艺传承与标准化教学方式不同

  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标准化教学方式确实存在显著的不同,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徒弟直接从师傅那里学到技艺的精髓,包括一些非正式的技巧和“手感”。很多手工艺的技巧和知识是通过口头传授和观察模仿来学习的,这包括了许多难以用文字或标准化教程表达的细微之处。手工艺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家族性,某些技艺可能仅在一个地区或家族内部流传,保留着独特的风格和秘密。与学校教育不同,民间手工艺的学习通常无固定的学习场所或正式的教育体系,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而标准化教学通常会有明确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评估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意味着同样的课程可以被多个教师教授给不同的学生,大幅度降低了对单一教师的依赖。

2.2民间手工艺与高校课程内容融合较难

  民间手工艺与高校课程融合确实面临一些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了解不足,导致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实践经验。现有高校艺术设计等课程体系可能侧重于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民间手工艺的传统技法和文化内涵难以直接对接。高校教育往往侧重理论教学,而民间手工艺的学习强调动手能力和长时间的师徒传承,大部分技艺无法让学生全部性接收,           这在快节奏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难以实现。在商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和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更看重国际流行趋势,对本土民间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

3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具体措施

3.1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的高校课程开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在课程开发前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民间手工艺以及非遗文化的兴趣点和期望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指导。在课程内容中引入不同地域的民间手工艺,比较它们在材料、工艺、造型、色彩、寓意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了解民间手工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组织学生开展跨地域民间手工艺的调研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将民间手工艺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深入挖掘民间手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例如通过讲解民间剪纸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民间手工艺的创作和研究,如将数学中的几何原理应用于民间木雕的图案设计,将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应用于民间竹编的结构搭建等。

3.2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创新课程模式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还需要不断创新课程模式,设计课程时可以结合艺术设计、历史文化、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例如除了传授手工艺技能外,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从历史与文化角度理解手工艺背后的故事。强调动手实践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大师工作坊、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同时开设理论课程,讲解非遗保护的法律政策、市场运作机制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录制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让更多学生接触到非遗,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进行产品创新。设立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导师指导、资金支持和市场对接机会,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探索商业化路径。组织学生参与社区非遗保护项目,如举办展览、工作坊,既可作为教学实践,也是对社会的回馈。

3.3基于非遗传承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加强社会实践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中加强社会实践是其发展重要途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作坊、博物馆以及文化村等机构合作,这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还能直接从非遗传承人那里学到技艺精髓。鼓励学生深入到非遗项目所在的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了解手工艺在当地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以非遗项目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如复原传统手工艺品、设计新的手工艺产品或策划非遗文化展览,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思维。定期举办工作坊和研讨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学者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业界交流的平台。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非遗手工艺转化为商业项目,通过创业孵化计划支持学生创办相关企业或合作社,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还能促进非遗文化的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课程开发中融入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对基于非遗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的探讨,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更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需不断探索与创新,结合时代需求和教育规律,优化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云奇.基于非遗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高校课程开发探讨[J].吕梁学院学报, 2021, 011(006):77-79.

[2]王昕婷.基于手工艺类非遗传承需求的高校传承模式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23):0067-0067.

[3]凌并文.非遗传承语境下高校民间手工艺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J].[2022-07-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