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薛蒙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邮编:650000

摘要

美育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美育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美育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

正文


引言: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美育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其严重制约了美育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发展。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讨,分析当前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1、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1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美育教育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教学形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提升生活质量。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美育课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美育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更是文化教育。学生通过美育课程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从而拓宽视野和增强文化素养。美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美育教育还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2、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2.1美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美育课程的目标以及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甚至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境地。美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学基础知识以及参与和美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审美能力,同时美育教育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对学生的审美人格进行塑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美育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在高校每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几乎很难看到“美育”的字眼,或者只是单纯将美术课视为美育课程,美育教育中狭隘的理解限制了美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2.2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用型高校中美育课程目前存在艺术类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美育课程的建设缺乏体系性,多数高校美育的建设仍属于“任务型”,根据上级要求完成,没有充分发挥美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美育教育课程设计较为滞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少创新和实践性,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美育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2.3美育课程与实际应用脱节

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美育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内容和实践环节,严重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限制了美育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应用型高校的美育课程多以线上为主,忽略了艺术类课程实际的课堂感受,缺乏美育课堂的互动以及美育课堂的教学实践。

2.4美育师资薄弱

美育师资的缺乏也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育师资不足,且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美育知识和修养,导致美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考评更是应付了事,学校只看重学分结果而忽略过程体验。

3、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3.1明确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定美育课程目标时,高校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如果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那么美育课程目标就应与此相契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为了使课程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高校可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的艺术作品、课堂表现、参与度以及相关的考试或测试来评估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3.2优化课程设置

美育课程应定位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可结合地方文化和艺术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如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感。高校可积极鼓励跨学科融合,将美育元素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中,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美育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场所,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分层次设置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3加强课程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时,加强课程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策略之一。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绘画技巧应用于广告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艺演出、音乐创作等活动,将音乐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引入项目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美育知识。除专业美育课程以外,应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美育课程目标,项目可以来源于校园生活、社会热点或行业需求,学生可通过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时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3.4加强师资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美育教学质量、推动美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美育教师,尤其是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充实师资队伍。高校应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师参与美育教学,形成多元化的师资团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如艺术创作、表演、设计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技巧,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高校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美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的来说,美育教育通过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可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增进其情感体验和感受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美育教育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积极推动美育教育的创新改革,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蕙婷.应用型本科院校美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以桂林旅游学院“酒店实用美学”课程为例[J].天南,2023,(04):172-174.

[2]李宁宁.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山西教育(教学),2023,(08):9-10.

[3]罗晓敏,陈益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美育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23,43(04):118-122+128.

[4]赵钰.民办院校“应用型音乐美育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129-131.

[5]佟刚,胡剑英,田丰.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劳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4):34-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