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郑良英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黄麟乡中心幼儿园 342314

摘要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渡,更是儿童心灵成长的桥梁,是他们迈向知识殿堂的起点。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指出的,幼儿园与小学应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更是强调了家园、社区与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环境。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幼小衔接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携手为幼儿搭建起通往未来的阶梯。文中就从幼儿自主学习为论点,开展幼小双向衔接的详细论述。


关键词

幼儿自主学习;幼小衔接;实践

正文


引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不仅是两个教育阶段间的自然过渡,更是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保儿童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如何促进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构建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模式旨在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为儿童提供一个连续、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具体而言,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交流之桥,教育观互融

为打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隔阂,需要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成立幼小衔接领导小组,由园长领衔统筹协调幼小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管理者、骨干教师等。领导小组成立后,应积极推动组建幼小教师交流群,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教育经验、交流教育心得,共同探讨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或者成立幼小衔接项目化研究小组,针对幼小衔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此时,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沙龙式研讨、菜单式交流学习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而且,在幼小衔接的实践中,教师需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形式与方法,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2、互评共诊,教育模式优化

幼小衔接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学习的质量。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需要定期参与跨学段的课程活动现场交流,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诊断与互评。这个互动过程,不仅涵盖了教学方法、内容选择、学生管理等方面,还延伸至教学环境、课堂氛围等多维度。此刻,幼师在学期初可以深入小学一年级的教学研讨会,感受小学教育的节奏与要求;以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样,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观摩半日活动,聆听幼儿园教师关于自主游戏的分享,了解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学习与成长。经过实际观摩与现场交流,小学教师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出宝贵的诊断意见。使幼小衔接更加紧密,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加连贯、顺畅的学习环境。

3、聚焦教学,专业互补

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团队各具特色。幼儿园教师擅长于启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而小学教师则在学科知识传授和学科素养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其中,小学的音体美教师以其专业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教学能力,成为幼小衔接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以鼓励幼儿园与小学的音体美教师定期开展优质课例交流活动展示各自领域的教学特色,更互相观摩、评课、研讨,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互补与互用。

4、生活融合,自然衔接

一日生活中的运动板块,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共有的重要时段,具有极大的互融潜力。幼儿园阶段,晨间锻炼和自主游戏强调幼儿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与自主性的培养;而小学大课间则更多地强调集体性和规则性。两者在活动内容与游戏形式上,完全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此刻,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混龄区域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游戏方式,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和观察的角色进入小学后,大课间活动虽然更强调集体性和规则性,但同样可以融入幼儿的自主选择元素,在这个时候,需设立多样化的运动区域,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参与。并且,还需在幼儿园设计混龄区域活动,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方式向幼儿直观展示区域活动的规则与游戏方法,让幼儿在自主选择区域活动时能够迅速适应并享受其中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多元化学习打下基础。再者,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劳动板块同样不容忽视。可在创设“签到台”等活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看时间、写自己的名字、养成上学不迟到的习惯。基于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对于幼儿来说却是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5、活用方法,拓展衔接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幼儿园教育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此刻,需鼓励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反思性学习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此期间,需持续引导幼儿在参与活动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他们进入小学后适应学科式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思维框架。

6、课程联结,关键期同行

适应性主题课程,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手段,幼儿从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逐步过渡到小学阶段。但是传统的做法往往将“走进小学”等主题课程集中安排在大班下学期,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但往往因时间仓促而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此刻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应拉长入学适应线,将适应性主题课程贯穿在大班下学期与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每个月中。这个时候,长时间的适应性学习能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节奏,减少他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并且,通过持续学习和活动,儿童能更全面地了解小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他们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幼儿园可以设计“认识新朋友”“我的学习小天地”“小学课间十分钟小调查一系列与小学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7家校合力,理念一致

家长的教育观念、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为此必须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搭建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的交流平台,让家长成为幼小衔接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幼儿园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站,承担着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六一儿童节是幼儿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为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开展“我的六一我做主”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幼儿被鼓励在“我的游戏故事本”上画出自己理想的六一儿童节场景,然后向老师和同伴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形成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节日方案,并且,家长也被邀请参与到节日的筹备和庆祝中来,与幼儿一起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或者在读书节活动中,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并在广播室中讲给家长和同伴们听,而且,还邀请故事爸爸妈妈或特殊职业家长等走进课堂,与幼儿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和职业故事,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

结束语

总之,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精心构建的幼小双向衔接实践模式,实现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多元架构的交流模式、多维参与的诊断互评机制,确保聚焦教学所需,同时推动一日生活的双向融合,并活用多种学习方式方法。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本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管佳玮. 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研究[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2(9):45-51,72.

[2] 肖婵媛. 幼小双向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武汉市A幼儿园与B小学为例[J]. 教育观察,2023(6):77-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