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周唯一

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江苏昆山 215332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质量提升寄予更高的期望,一系列新的教育观点应运而生。尤其在近些年,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实践。在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部分教师已开始尝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来弘扬传统文化,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民间传统文化

正文


新《课标》的推行和实施,让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对此,为实现该目标,美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示范-模仿”教学方式,转而采用更多元、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中,能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的精髓,还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该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学生全面艺术素养培养的大胆尝试。

一、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的作用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书法、雕刻等艺术和美术课程融合在一起,可以显著提升美术教学的层次和深度。实际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历史背景,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中,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更能鼓励他们参与美术的学习和欣赏,同时也为培养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帮助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无数宝贵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灵感,当这些文化和小学美术教学结合时,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让他们触及更多元的知识领域,为其个人成长和今后发展铺设宽广的道路。最后,传统文化教育在塑造学生正面价值观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并发展这些文化,通过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学生能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精髓,更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添活力。

二、民间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联系

众所周知,民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多元且有深度,这与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有诸多相通之处。从美术教师的角度来说,有责任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和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联系,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内涵。民间传统文化,无论是饮食、服饰、民居,还是习俗,都承载着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元素和小学美术的教学要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例如,饮食文化,各式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其精湛的色彩搭配和造型设计更是美术创作的绝佳素材;服饰文化则通过精美的图案、和谐的色彩、以及多变的款式,为学生展示美术的多元魅力;民居文化以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巧的空间布局和精美的装饰艺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建筑美学教材。而习俗文化中的节庆活动和传统仪式,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迸发出更多的美术创作灵感。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术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艺术情境,优化感官体验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和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密切相连。在美术教育中,如果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感性层面,便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美术教师在融入民间传统文化时,应该积极转变陈规旧矩的教学方法,以免遮掩民间文化的艺术光彩,更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为应对该挑战,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艺术学习氛围,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更鲜活、立体的方式展示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绚丽多姿,来增强学生的感官享受和学习体验。

例如,在《元宵节里挂彩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该地区独有的特色融入到课堂中,如,“无骨刻纸花灯”其中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民间艺术,被誉为国家“非遗”瑰宝的花灯技艺,起源于盛唐,到宋金元时期已至巅峰,是将细腻的刻纸艺术和花灯创作融为一炉,彰显无与伦比的艺术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探索该文化遗产的艺术内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花灯的制作过程和背后故事,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精湛工艺、及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花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艺之间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借助展现古代元宵灯会盛况的经典影视作品片段,如,《大唐荣耀》和《五鼠闹东京》中的相关场景,带领学生领略古代元宵灯会的宏伟壮观和花灯的绚丽多彩。而要想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准备无骨刻纸花灯的代表作,在视频的背景下,模拟出一个真实的古代灯会环境。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中,鼓励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用古典的言辞赏析花灯的独特美学。在这样的情境教学背景下,教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无骨刻纸花灯的卓越风采,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热情,更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和文化意蕴,从而为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实践和探索奠定基础。

(二)活用民间素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想成功地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并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打破课本的限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将这些具体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美术教学中的生动案例,将美术课程中的抽象理论转化为更具体的表现。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刻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升自身的艺术品味和创造力。

例如,在《美丽的纹样》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民间婚礼服饰文化,为学生提供兼具生动性和文化内涵的教学素材。学生则独立探索传统婚服上的纹样特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研究框架。而学生对传统婚服的研究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他们可以先着眼于婚服的款式设计、采用的材质、及纹样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来说,学生应该探索这些纹样承载的深层文化含义和婚礼的美好祝愿,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婚服的文化底蕴。为显著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如,对称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尝试对传统婚服纹样进行创新性的再设计,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助于他们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可以提议学生在节假日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并利用移动设备捕捉婚礼的精彩瞬间,特别是学生应注重西式婚纱的设计特点,以便于与中式婚服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中西婚服在设计哲学、审美偏好、及文化寓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加深对多元文化交融的认识。

(三)融合民间文化精髓,丰富美术教学课堂

经过分析和观察发现,小学美术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导致美术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高。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等主流学科上,忽视美术学科蕴含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教育意义。为改变该现状,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是一个颇具潜力的教学手段,通过向学生展示民间文化的魅力,阐释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更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例如,在“五彩的烟花”这一课时,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简单示范后让学生模仿——无法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和烟花的绚烂。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在课前准备阶段,研究烟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并展示在学生面前。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中,教师详细讲述烟花爆竹的发展历程,并引经据典,再结合《太平广记》和《通俗编排优》等古籍中的记载,以生动而有深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爆竹的文化价值。为充分激发学生对烟花美的感受,教师在指导绘画为向学生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壮观礼炮场景,让他们领略烟花的奇幻和美丽,还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为他们提供更直观的艺术感受和创作启发。经过这种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成功地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美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让他们在欣赏烟花之美的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更体现教育理念的创新,能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对此,教师要承担着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职责,必须勇于承担,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的交融点,建立更高效的美术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并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

参考文献:

[1] 田莎莎.文化理解背景下中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23,36(12):247-249.

[2] 黄雅芬.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5):60-62.

[3] 潘友志.小学美术教学中引进民间美术资源的实践研究[J].教育艺术,2024,(02):40-41.

[4] 邓萍(文图).融合式学科实践:小学美术指向“文化理解”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浙美版四年级下册《良渚古玉》为例[J].少儿美术,2024,(04):1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