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学校共同体感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量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学校共同体感;认同感;归属感;心理健康发展;量化研究
正文
一、学校共同体感及其测量相关概念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心理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通常表现为自我内在发展与外部需求不匹配、心理要素发展不协调等矛盾,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优劣和学校教育都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由于学生在校时间长,与教师、同学等产生的人际交往多,学校环境和风气的潜移默化作用显著等等,所以学校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共同体感”这一概念来源于“共同体”理论,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概念,并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全面阐释,共同体指的是“所有亲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共同生活”[1]。 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共同意识之上的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体”理论被逐渐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域中,80年代左右,共同体理论才逐渐被引入学校教育实践中,就外部来说,学校教育就是在相关教育机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协同下,成为一个备受社会支持的共同体;就内部来说,就是生活在学校中的成员所感受到的被共同体容纳、被认可和被尊重的一种自我感知,即我们所说的“学校共同体感”,“学校共同体感”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归属感,它是思想、情感和心理的统一,强烈的学校共同体感会让学生感觉并坚信自己是学校的重要一员,被学校和其他成员认为有价值,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学校的责任义务,愿意遵守学校提出的要求、完成学校给予的任务、积极参加校园班级活动等,在情感和心理上,能够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对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依恋,愿意和其他人成为一个整体,具有集体荣誉感。学校共同体感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校共同体感对学生的自我认同、个人情绪、学习态度等都有深刻影响。
关于学校共同体感的测量,Goodenow编制了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PSSM),包含18个项目,采用5分制,得到业界的广泛应用,Haghorg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从归属感、拒绝、认同三个维度设计了11个项目,对学生的共同体感,特别是归属感进行测量。国内学者也对学生的归属感测量进行了许多尝试,从学校环境、同伴关系、身份认同、教师支持感知、学业专注等多个维度对学校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我们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归属感测量,而是立足于学校共同体概念,从思想、感情和心理等方面对学生的共同体感进行测量,研究学校共同体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学校共同体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我们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学校环境(包括学校设施、学校风气、学生感知到的学校支持等)、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支持等)、学校共同体意识(自我认知与认同、责任承担程度、积极程度等)、心理健康(学业压力与焦虑、心情与情绪等),结合学者归属感量表研究,共设计100个测量项目,除心理感知部分采用2点计分法,其余三个部分均采用5点计分法,四个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分别为0.77/0.89/0.85/0.93,效度较高。在施测阶段,共有453名学生填写问卷,回收453份,剔除29份无效问卷,共有42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6%。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并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严格检验,保证最佳解释率。
(二)结果讨论
1、学校环境、人际关系、学校共同体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
结合相关的数据研究显示:学校环境、人际关系与学校共同体意识呈正相关关系,三者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呈两两正相关关系。其中,学校环境对学校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较强,学校共同体意识、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2]。
2、学校环境、人际关系、学校共同体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学校环境和学生的年龄、性别都没有呈现显著差异。人际关系在学生的年龄、性别方面有较小的差异,表现为年龄越大,人际关系的得分越高,女学生普遍比男学生的得分低,这可能与不同性别心理发展成熟程度和性格敏感度差异有关。学校共同体意识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年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9岁与高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明显,13岁与低年龄段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9岁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校园适应度相对较差,而13岁学生则是心理成熟程度和认知水平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小学校园的环境也与其心理发展不相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与校园环境支持之间不匹配,因此学校共同体意识下降。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相对来说,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略微差别,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生。
总而言之,学校共同体感与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广义上来说,人际关系也属于学校环境的重要内容,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越好,学生的共同体感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随之提升,学生的共同体感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也更为显著[3]。所以,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等对小学生的学校共同体感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三、学校共同体感培育相关建议与启示
(一)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素,学校要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营造,为学生营造安全、轻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打造自身特色,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在班级管理和美劳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强化班级共同体感和学校共同体感;在教室和校园宣传栏等设置主题鲜明、引人入胜的宣传语等,将主人翁意识、校园共建意识等融入环境,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润物细无声地育人。
(二)强化教师支持与人际关系维护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鼓励心理教师沉入教学一线,让一线教师都具备心理教育素养,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学生对教师支持的感知程度,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共同体感教育强化学生建立在学校认同基础上的个人认同,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感和自信;通过主题班会和校园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校园共建参与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并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化巩固学生的学校共同体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学校心理健康干预模型
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效果更好,而学校共同体感的提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改善促进作用,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地提升在校幸福感和成就感,解决他们在校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问题,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4]。如采用“三件好事”法,引导学生发现并记录在校期间遇到的“好事”,让他们尽可能地感知正面情绪,鼓励他们通过参与学校建设、主动帮助他人等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改变学生的校园角色,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被教育、被管理的角色,还要成为自我管理者和校园生活管理者,增进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小结
通过调查分析,小学生的共同体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更为显著,学校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学校共同体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对学校环境和教师支持感知度,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中,提升其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人际关系融洽度,对于培养学校共同体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提出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强化教师支持与人际关系维护、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型等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费迪南德·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何二林,叶晓梅,潘坤坤,毛亚庆.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调节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9(8):99-105.
[3]刘在花.学校氛围对流动儿童学习投入的影响——学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1):52-57.
[4]张晓丹,谢威士.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报,2016,1:109-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