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助推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质量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高质量教学
正文
工学一体化是产教融合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双重学习空间,进而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的有序衔接,对于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发展背景概述
技工院校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为企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主要服务的对象为中小型企业。根据《2021年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报告》,我国现阶段已经拥有超过4800万家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综合指数的平均值却仅为34.5%,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建设处于落后阶段。随着《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发布,我国提出了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的发展策略,这就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目前,我国网络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各类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的需求量至少达到60万。中小企业对于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差,因而成为技工院校学生的重要发展目标。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目标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维护、管理等方面,主要以企业信息化服务方面的基础工作为主。尽管当前网络工程师的人才缺口较大,但在专业内部仍有着较为严峻的就业竞争情况,这就使得技工院校必须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此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二、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改革的意义
本质上讲,工学一体化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需要将现实工作环境转化为教学情境,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工作任务,由此引导学生按照工作实践的方式与思路完成学习活动,达成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步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交替开展,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在理论课程中懂得实践生产的内在原理,进而达到理实相通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展现出多层面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工学一体化可以推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尤其在任务驱动、项目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支持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知识应用水平,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际能力等,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其次,工学一体化建设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训练,可以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效果,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工作环境与内容,从而做好就业发展的准备。此外,工学一体化还是教师发展与优质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其不仅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可以促进建立新型教师关系,而且利于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活页式课程的建设,从而突出本校的教育特色。
三、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脱节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互联网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不仅持续推出新的信息化技术与设备,而且能够快速在行业领域中的到普及和应用。与此同时,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行业专家、企业人员的指导与服务,是的现有课程体系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与当前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出现脱节问题。一方面,部分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其在当前岗位工作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较低,甚至已经成为淘汰产物,失去了学习应用的意义,进而造成当前课程体系内容冗余,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对于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尤其在行业前沿推出的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等内容,并未及时添加到现有课程体系之中,导致学生存在知识缺陷,在就业后还需要参与更多的培训学习,影响了其就业水平与专业对口率。
(二)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脱节
随着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水平不断提升,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陆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这就导致学校出现了师资力量增速缓慢、师生比例失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而且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具体来说,师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教师数量不足,而新聘青年教师具有高学历、低技能、少实践的特征,其专业知识水平较为突出,但是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育评价等环节呈现出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第二,教师能力不足。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不仅直接影响了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落实情况,而且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教师缺乏发展空间。技工院校未能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课程、实践学习活动的平台。
(三)课程教材与行业发展脱节
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而技工院校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由此使得教材建设与行业发展呈现出较为严峻的脱节问题。一方面,教材开发与出版企业对于新教材的开发与更新不及时,其既没有将企业生产实践案例融入现有课程之中,也未能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技能大赛考核标准等融入其中,导致教材质量不足,无法发挥出教材应有的教育导向与资源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技工学院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足,既没有根据自身学校的专业建设思路、学生能力素养以及教师教学习惯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也未能针对工学一体化教学需求创建对应的模块化或活页式校本教材,由此也影响了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
四、工学一体化助推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质量教学改革路径
(一)明确专业方向,科学制定课程体系
在工学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技工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必须优先明确专业方向,以行业发展为引导,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依据,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方向,进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于技工学院来说,首先,其应当进行市场需求调研,树立专业建设的基础方向。一方面要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基础,了解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向。学校可以通过深度调研,了解本区域的主要发展产业,比如在对口专业领域,学生主要面向网站建设、网络科技、广告设计等企业,其人才需求集中在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师、美工设计等方面。而在区域非对口专业领域,比如电器、鞋服、汽车部件等行业中,其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IT管理专员、网站管理、ERP维护等。这就需要技工学院根据调研数据进行专业课程归类划分,以此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设计不同的课程结构。其次,技工学院还应坚持以专代多、以精代全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邀请企业与学校的相关专家开展调研会与座谈会,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进行课程模块与工作内容细分。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其能力层次设计不同水准的课程体系。以网站建设方向的课程体系为例,技工学院可以分别设置三年制中级工、五年制高级工、六年制技师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第一,在中级工培养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网站基础框架模型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前端设计的能力,能够仿制网站,展现出一定的沟通与理解能力。中级工主要面向网页美工助理、网店美工助理、企业网站管理、网站策划等就业方向,而对应的课程体系就需要包括UI 设计、前端框架、JavaScript、HTML、jQuery、项目策划与运营等内容。
第二,在高级工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具备初级或中级网站的开发能力,能够具备设计不同模块与项目的能力,并展现出良好的沟通交际素养。高级工面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对应的课程体系包括程序开发基础、移动开发技术、数据库应用等。
第三,在技师培养中,要求学生展现出优秀的沟通和理解能力,能够具备杰出的逻辑思维,并且拥有广阔的技术视野,具备独立开发网站项目的能力。技师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包括网站项目经理、前后端工程师、技术主管、系统架构师等,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后端开发高级进阶、架构设计、项目式开发、系统分析与测试等。
(二)优化师资队伍,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技工院校推进并落实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也是推进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内容。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其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革与优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构建工学一体化师资队伍。
首先,完善的培训机制与体系是教师能力与水平发展的前提,技工学院必须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性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工学一体化教学水平。一要建立完善的线下专题培训课程,针对工学一体化教学等相关教学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展开培训,提高教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认知和能力。二要建立线上教学平台与发展空间,为教师提供线上专家讲座、教师教研社区、校企交流平台等,鼓励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完善和优化自身的专业素养。
其次,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中,技工学院还应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行业认知。对此,学校一方面要建立校企人才互聘机制,定期选派教师进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参与并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岗位技能等,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形式。同时也要从企业中选择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团队,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服务,提高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融合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站,通过真正参与企业生产、开发与管理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学校还应针对教师发展开发多元化的培养路径。比如可以建立大师工作站,定期邀请能工巧匠、行业大师等提供研修服务。比如可以开展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通过教师合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还可以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征文大赛等,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三)强化教材建设,落实校本课程开发
针对当前技工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教材建设问题,学校还应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为工学一体化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与服务。
首先,技工学院应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以学院领导为中心,以专业骨干教师为基础,以企业专家为审核,共同制定课程开发的制度、方案、流程与要求,并展现出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特征,采取模块化设计或活页式设计方法。
其次,技工学院应坚持“岗课赛证”融通建设。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企业专家参与,将企业真实工作项目或案例引入课程之中,为学生创建工学一体化学习的项目活动。二要将学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项目活动内容、评价标准引入校本课程之中,以此丰富课程活动内容,提高评价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要推动“1+X”证书制度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将证书考试内容引入课程设计之中,以此为学生获取证书做好准备。
此外,技工学院还应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尤其在校本课程编写完成后,需要企业专家审定,将其中相对落后脱节的内容删除,加入前沿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建立动态化更新机制,根据前沿发展与研究,定期通过模块拓展或活页增加的方式,将新内容引入课程,以此达到动态更新的效果。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技工学院还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以此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一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技工学院应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打造现代一对一师徒关系,让企业技师成为指导学生实践学习的师父。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建立合作订单,由企业明确人才培养方案,进而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其次,技工学院应以企业资源优势为基础,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进而为工学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技工院校应立足学生发展方向,分别建立人才孵化中心、名师工作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实践学习平台。比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中,可以共同开发数码网络实验室、微网站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数据中心机房、计算机广告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同时,根据模块化课程安排,学生每学习完一个模块的课程知识,便需要进入相应的实践场地进行实训学习或顶岗实习,以此构建理论和实践交替课程模式。
此外,技工学院还应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实践学习的平台,比如由企业资助开展的校园计算机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将实践实训学习内容转化为竞赛成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建设视域下,技工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必须以工学一体化为发展方向,通过科学制定课程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等策略,为学生创建工学一体化学习平台与环境,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创业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婷.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04):171-173.
[2]许溜溜.工学一体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改革初探[J].职业,2023,(20):59-61.
[3]朱怀锋.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23,(18):38-40.
[4]曾扬朗,叶润林.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校企双制班为例[J].中国培训,2022,(09):51-53.
[5]李霞.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9,(19):78-79.
[6]林秋.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2019,(11):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