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对策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于娜娜

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西范小学 山东东营257086

摘要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拥有着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思想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少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成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因此,重新重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极其重要。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具备有效性及高效性。小学作为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中国文化自信要从少年抓起。本文以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有助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课堂;小学教学

正文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治国理念、道德规范、人格修养,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习传统了解传统文化精神实质,有助于增加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之举。小学阶段作为思想观念的启蒙阶段,如果此时学生受到不良观念诱导,则对终身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造成影响。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1]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于个人、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理顺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价值内涵、民族特色。十九大提出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于国际交流角度,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出国访问传递“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树立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播出现了乱象,如拜金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在当下盛行,而传统文化舍生取义、仁者爱人却被忽略。又如,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不甚了解,而对感恩节、圣诞节、平安夜尤为重视,甚至不少学校举行圣诞节活动。由此可知,当代人们存在道德信念缺失问题,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以礼教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过于重视智育,而德育、美育却被忽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德育、美育的有效途径。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系统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指出,可以针对学生学段特点,将传统文化选入教科书中。另外,《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期望通过经典诵读,阐释传统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由此可知,国家教育部的各种政策将实施传统文化放到优先地位,力图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小学课堂力度不足

引导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为传统文化学科的渗透以及教师的讲授,然而,现阶段,融入力度却有所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缺乏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在展开教学活动上仅仅是以学科知识本身为核心,所补充的资料以帮助理解本次课程内容知识点服务,传统文化内容缺失。第二,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有限,对于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欠缺将传统文化与授课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因此,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放弃融入传统文化。第三,学校在推动传统文化入课堂的工作较少,欠缺开展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案例的表彰、推广不足。

(二)教学主体较为单一

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形式、载体具有多样化,融入过程需多方面参与,不能将其看作为单一教师教学任务或单一学科教学任务。然而,现阶段存在教学主体较为单一。第一,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作为教育的主体,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学应由三大主体共同完成,然而,目前仅局限学校一方。第二,基于学校这一主体而言,学校管理者理念存在偏差,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将语文、道法科目作为主要载体,而忽略了其他科目所具有的作用。第三,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彰显,使得融入主体窄化为教师。

(三)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传统文化具有形式多样性,可以表现为符号语言、神态动作、情感动作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融入方式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然而,现阶段,教学方式上灵活性还存在不足。第一,对于传统文化,教师通常以理论解释理论、用文字描述动作的方式进行,而缺少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获得参与体验。第二,传统文化融合课堂教学场地仅在室内,而忽视了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割裂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第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上多以经典诗词、德育故事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等。

(四)融入教学的支撑体系匮乏

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除了发挥教师和学生力量外,还需要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力量作为支撑,然而,现阶段支撑体系还较为匮乏。在学校层面,存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缺乏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考核评价。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上,存在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没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大相径庭,如老人摔倒不能扶。由此可知,家庭、学校、社会欠缺稳固的保障机制。

三、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基于学校层面,需要构建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在具体策略上,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关注传统文化对学生、学校、国家的积极作用,树立“以师生为本”的评价理念,提升师生文化底蕴,制定出可行性的教学评价方案,确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协调监督机制。推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需要健全学校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教学处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保障工作计划实施,教师保障具体落实,形成相互配合、平行联动的机制[3]。除此之外,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定期抽查师生传统文化学习情况;定量保证每个月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例如,“经典诗词朗诵比赛”;各班级划分传统文化墙,提下传统文化元素,发挥学校文化隐形价值。

(二)教师层面

教师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推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教师是关键人员,因此,需要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在具体措施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科和学生实际,制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例如,在四年级“口语交际”板块《我们与环境》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破坏环境的行为外,还要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意识,教师可以将庄子的“齐物论”,儒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合和之礼等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中。另外,教师可以巧用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材为载体的融入方式。例如,在《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内不同时代的服饰样式、祭祀礼仪,国外的礼仪文化,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礼仪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感受多元文化。

(三)家庭层面

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校观念趋于一致时,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因此,在家庭层面的具体措施为,第一,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例如,父子之间的孝敬之礼,兄妹之间的谦让之礼,家长需要随机渗透、践行。第二,家长需要发扬榜样示范作用,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亲子阅读《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在孩子面前,践行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的行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家长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如家长参与学校举办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

结语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程度越高越好。学校、家庭、教师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在学校层面,需要构建教学监督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建立全方位协调监督机制。在教师层面,需要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要依据学科和学生实际,制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师要巧用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材为载体的融入方式。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家长需要发扬榜样示范作用,家长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总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齐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3):10-12.

[2]张茂聪,仲米领.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5):82-89.

[3]张淑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03):102-1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