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情感 飞扬童心——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艺术课程改课提出,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体现课程时代性。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陶行知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我们应该结合教育实践,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灵活、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于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显著意义。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束缚在固定的知识框架内,难以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能够打破这种束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提供自由度更高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自由发挥,充分展现个性与才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该理论在启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美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特人格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审美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美术教学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在创作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独特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情景再现,以情导课
美术课很多教学内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情景。如:水墨画《动物的脸》一课,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的开头创设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逛一逛的情境。动物是孩子喜欢的事物,喜欢了就会去研究了。整节课以逛动物园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动物的特征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怎么去表现?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重温了逛动物园的场景,学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动物作品流淌在学生画笔下。
美术作业的创作很多时候也需要学生去回忆、再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如在上《下雨了》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将下雨的环境、下雨时的打雷声在课堂中进行再现,学生顿时仿佛回到了雨中。纷纷回忆自己雨中看到的一幕幕场景。将学生吸引进教学内容后老师问:听听小青蛙怎么说?小鸟怎么说?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语言、语调来提问,可以引起了孩子们的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在雨中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老师、保安叔叔给学生打伞、学生帮学生打伞等照片,通过欣赏这些照片的同时还传递了一种浓浓的父母情、师生情、同学情……还可以有机植入师生合作演绎雨中伞下之情景,实景感知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也是接受效果最好的一种形式。虽然下雨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但是却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多多体谅父母、关心同伴、尊敬师长、帮助他人,传递了很多的正能量。课的最后,让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雨中工作着的人们。将生活、社会的正能量融入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生活既课堂。
(二)立足实践,唤醒情感,
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远,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大师作品。
《大师画我也画》一课,要求学生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法。那扭曲变形的人物造型,一出现在课堂上就受到了学生的质疑:老师这幅画这么丑为什么还是世界名画呢?是因为这是艺术大师画的吗?对于学生的这些质疑,我运用了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立体主义进行了犹如拨笋壳般的解读,解析立体主义画法时不仅通过一段视频进行讲解,还自制了一套教具,并演示了立体主义画的创作过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光看不行、光听不行,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亲自实践一下。最后在解读学生作品时,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构思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来表现?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觉得很有趣也理解了大师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内涵。
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在高年级段还有很多。如:《画家梵高》一课,可以采用现在最热门的模拟光影画展将学生带入到画家梵高神奇的艺术世界。通过讲解,学生对画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画家作品的探究欲望。在带领学生欣赏画家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感知色彩,寻找色彩,探究表现色彩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到艺术家梵高就是一位色彩光影的大师。而在研究画家笔触表现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实践为主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探究尝试,尝试着表现出梵高的笔触和色彩。如:你发现《星月夜》中画家用了怎样神奇的线条?你能画出来吗?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线条?这样可以为学生下一步进行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考,学生对梵高独具特色的笔触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引领,飞扬童心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美术课的学习,除了必要的技能教授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真、善、美。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激发人们引起共鸣。因此,在《下雨了》这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停留在引导学生解决构图中的“遮挡”和“撑满画面”上,而是引入到更深刻的情感表达。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雨中摄影作品时,提问: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我想给他起个名字《雨中的等待》,其他的呢?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火花瞬间被点燃,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每幅作品在追求技法呈现的同时教师更应该关注表现动物之间、植物之间、小朋友之间的雨中情感的表达。还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业:雨有了,雨中的乐趣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让孩子再一次去思考什么是我想表达的,我想通过画面告诉大家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直击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雨中抗疫中的志愿者们。我想孩子们通过这堂课不仅学到了美术中的绘画技巧更学到了如何去关注自己、关注他人,他们的童心透过画纸得到飞扬。
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需要学生感受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可以在示范时给学生布置回家作业,将美术课堂延伸到课后。将课堂延伸到课后,课后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延伸,教师课后可以给学生留好问题,激发学生去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然后再去完成作业,作业效果会比课堂上回忆思考欣赏更好,更能打动人。所以作业不应该拘泥于课堂,更要融入生活,进入课后的生活。
(四)鼓励创新,激发想象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学中,创造力培养被置于核心地位,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唤醒和发掘这种能力,美术教育领域里,这一理念尤为关键。美术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性表达方式,美术课堂应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育基地。作为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在艺术创作中尝试新的风格和主题。以“建筑艺术的美”为例,除引导学生欣赏古典建筑的典雅与现代建筑的新颖,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诠释和重构建筑之美。学生可以拿起画笔,自由描绘他们心中的理想建筑—那或许是一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又或许是一座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摩天大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想象力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将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和创新,培养出独特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通过展示和分析创新的建筑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建筑艺术的内在逻辑和美学价值,激发创新热情与欲望。然而,强调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美术基础技能的学习,事实上,扎实的基础技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只有学生掌握足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后,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五)注重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陶行知教育理论不仅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美术教学中,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肖像艺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共同创作一幅肖像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项目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是共同创作一幅肖像画,这幅画不仅要反映模特的外貌特征,还要体现出模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在创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充分沟通,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有的学生可能负责素描构图,有的可能负责色彩搭配,还有的可能负责细节刻画,每个学生都要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也开始懂得,每个人的观点和建议都是宝贵的,都值得被尊重和考虑。
此外,通过《肖像艺术》的合作创作,学生还能学会如何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他人。在描绘模特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捕捉模特的外貌特征,还要通过交流和观察,揣摩模特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洞察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