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朱秀荣

(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中心学校,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思维工具,通过可视化的图形锻炼学生的发散、形象及逻辑思维。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将文字绘制成图画,降低学生对于单纯文字的排斥心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本文从小学中段古诗文教学切入,首先,对思维导图在古诗文教学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小学语文中段古诗文编排特点,最后,探究思维导图在中段古诗文教学的具体应用,期望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夯实学生古诗文功底,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学魅力,为文化传承提供助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中段;古诗文教学

正文


引言

古诗文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提升文化底蕴,传承传统文化。思维导图具有着层次分明、颜色鲜艳的特点。小学生处于中段时期,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导图能够模拟思维过程,逐步提升思维深度,同时,艳丽的颜色以及清晰的图像,能够形成视觉刺激,提升学生古诗记忆的能力,完成一定数量的古诗文积累。因此,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古诗文教学具有显著价值,下文就思维导图在古诗文教学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

一、思维导图在古诗文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提升学生归纳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主要由点和线条构成,思维导图通常设置一个中心点,中心点与主干线条相连接。除了主干线条外,还存在分支线条,分支线条是在主干线条的基础发散形成的,分支线条呈现出放射状。因此,小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如何处理主干线条和分支线条。部编本教材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存在大量的古诗文,学生完成一册或一学段古诗文后,可以对古诗文进行分类。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古诗文的过程中,即可理清诗文之间的条理性。因此,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古诗文教学中,能够训练学生对于诗文意境、情感、内容的归纳能力,让学生不在孤立地理解古诗文,形成丰富全面的知识建构。

在古诗文教学中,

(二)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感知觉能力不够成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难度较大的古诗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系统图,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明晰的流程线,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小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其中,将自己思维线索借助思维导图展现,并进行不断修正,从传统课堂的被动参与者变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习者。由此可知,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对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古代文人往往借助诗歌塑造美好意境,寄托深切的情感。因此,学习古诗文需要学生明确诗歌意境、情感。思维导图体现着个体内在的联系,图内各分支节点会形成结构网,知识形成系统关联。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作者分析,围绕诗人为中心,将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代表作品进行逐层分析,拓展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人的认识,实现知人论世。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类型诗文进行归类,如四年级诗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以“边塞诗”作为中心主题,加深学生对于边塞诗的认识,明确同一类别诗歌风格的差异,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编排特点

(一)古诗文数量特点

统编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古诗文总体数量较其他版本教材有所增加。古诗文总量为126篇,其中诗词占112篇,古文占14篇,古诗文所占居整体课文总量的1/3。而就部编本自身而言,高阶段古诗文数量也较低阶段数量有所增加,在初段教材中,课文模块中的古诗文数量占据12篇,语文园地模块中古诗文数量占据15篇,初段古诗文总量为27篇。其中,一年级13篇,二年级14篇。在中段教材中,课文模块中的古诗文数量占据24篇,语文园地模块中古诗文数量占据12篇,初段古诗文总量为36篇。其中,三年级17篇,四年级18篇。在高段教材中,课文模块中的古诗文数量占据23篇,语文园地模块中古诗文数量占据26篇,初段古诗文总量为49篇。其中,五年级19篇,六年级26篇。由此可知,从初段到中段在到高段,古诗文量呈现出明显递增趋势。

(二)古诗文选篇特点

古诗文在选篇上呈现出三个特点,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体裁由单一趋于多元化。在初段教材中,在诗歌体裁上主要以篇幅短小的五言、七言古诗为主,因而,五言、七言古诗占比数量高,如《画》《悯农》《咏鹅》。在中段教材中,诗歌体裁上除了古诗,还出现了词,如三年级上的《忆江南》,短小的文言文也在中段出现,如三年级上的《司马光》。在高段教材中,还出现篇幅较大的律诗,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过故人庄》。

第二,题材类型上不断趋于丰富,在初段教材中,27首古诗,涉及到的题材类型分别为咏物诗、赠别诗、写景诗、即事述怀诗、羁旅思乡诗,到了中段教材中,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哲理诗送别诗也进行涉及,由此可知,古诗文题材类型不断趋于丰富。

第三,选篇难度逐渐增加。基于体裁、题材的不断丰富,古诗文在不同学段,难度也有所不同。在初段中,古诗文篇幅较为简短,要求学生能够读通、读顺,要求学生能够对古诗文形成初步感知即可。在中段中,随着古诗文篇幅的增加,学生词汇量的不断积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诗文意思,加强的对诗文理解能力的要求。在高段中,随着诗文篇幅的不读增加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古诗文要求上,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诗歌意境,了解诗人情感,选篇难度不断增加。

三、思维导图在中段古诗文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预设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导向性、控制性、激励性,提升课前备课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梳理,确定一级分支、二级分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四年级下册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例,教师可以将暮江吟作为中心主体,将白居易、诗歌情感、诗歌意思、诗歌背景作为一级分支,在一级分支的基础上划分二级分支,关于一级分支的白居易,可以将的白居易生平、代表作、风格作为二级分支,关于诗歌情感,可以将想象画面、诗歌情感作为二级分支。关于诗歌意思,可以将诗歌题目意义、背景作为二级分支。关于诗歌意思可以将诗歌意象、诗歌表达方法作为二级分支。通过思维导图绘制教学目标,拓展思维空间。

(二)古诗情境创设与思维导图相结合

古诗文注重情境创设,在部编本教材中,古诗文旁边常常配有插图,如《采莲曲》《所见》《古诗三首》《忆江南》《守株待兔》,这些图画能够给予学生直观性刺激,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课本的景物进行圈画,完成景物提取,从而基于景物,创设生动的古诗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元日》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于春节景物进行提取,让学生能够顺利提取出爆竹声、屠苏、红日、桃符等景物,进而进行串联景物,将这些元素其融合到一幅画面之中,同时,进行有顺序、条理清晰的动态整合,让学生能够直觉地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思维导图的填充细节,完成诗人、重要注释、内容的填充。

(三)利用思维导图巩固复习

学生在课堂完成古诗文学习后,进行课后巩固复习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检验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后,可以对思维导图进一步修改或汇总,将最初表达混乱、重点不明、逻辑不清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增强思维导图的知识性、美观性,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师生完成《题西林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总结性思维导图作业。同时,可以以《题西林壁》为基础,让学生绘制同类型的《雪梅》思维导图,通过复习巩固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否实现迁移,能否通过《题西林壁》思维导图的绘制,掌握一类诗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结语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教师需注重古诗文教学。现阶段,思维导图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古诗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诗文理解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形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对于小学语文中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思维导图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从利用思维导图预设教学目标、古诗情境创设与思维导图相结合、利用思维导图巩固复习等方面提出应用对策,细化思维导图在教学环节的应用,期望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升古诗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淑凤.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中年段古诗文教学的创新方法[J].新课程,2022(35):165-167.

[2]陈春燕.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重庆论坛论文集,2022:1074-10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