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运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朱秀丽

(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西范小学,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

识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个人文化素养形成的前提。现阶段,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低年级作为识字的关键阶段,奠定良好的识字基础,有助于小学生完成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渡。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拥有较强的记忆力,然而,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采用机械抄写识记汉字的方式,会导致学生厌烦。应用趣味性教学法开展识字教学,能够顺应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识字兴趣,化抽象为具体,缓解识字疲劳。本文首先分析趣味性识字教学运用价值,进而分析低段语文教材中识字内容编排特点,提出趣味识字教学的有效运用策略,期望对识字教学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

正文


引言

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基础工具,识字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必备条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需要掌握1700多汉字,能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抄、读为主要手段,学生缺乏兴趣,导致识字效率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单一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识字质量,以满足学生识字需求作为前提[1]。本文以趣味性教学法为基础,利用汉字趣味因素,改变机械识字,识字效率低的问题,提升小学生识字效率,增强学生自主识字、乐于识字的能力。

一、趣味性识字教学运用价值

(一)增强学生汉字探索兴趣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处于6岁-8岁之间,这一阶段学生思维具有直观性,不易理解抽象的事物,虽然记忆力很强,然而也容易遗忘。教师采用传统读、抄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虽然暂时记住了汉字的字形、读音,然而,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学生疲倦,甚至发生遗忘,识字效率不高,不利于夯实识字学习基础,导致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受挫。趣味性教学法挖掘汉字内涵,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以及贴切的图片,将字形与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汉字能力,引导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倾向于接受图像、具体事物。趣味性识字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方式开展教学,借助形象化、趣味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破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例如,趣味性识字教学借助图片、视频以及教师肢体语言,将抽象的汉字字符与形象的画面、生动的故事情节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更容易能够调动学生感官进行体验,使得汉字自身的音形义的到强化,顺应低龄学生好奇心,辅助学生有效进行识字学习,为后续培养听说能力奠定良好的条件。

(三)增强学生对汉字的领悟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人以音、形、意为基础,进行汉字造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其所具有的形象性展现出汉字浓厚的生命力。趣味性识字教学,以六书理论为基础,借助趣味横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图文对照和汉字部件组合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凸显汉字的文化魅力,通过观察、品读,明确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理解表意文字的构字特点,降低识字难度,实现对汉字进行形象记忆,增强对汉字的领悟能力。

二、低段语文教材中识字内容编排特点

(一)突出识字教学的地位

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一年级上册教材和下册教材识字单元各占两个,识字课文篇目共计18篇。二年级上册教材和下册教材分别有一个识字单元,共8篇识字课文,识字课文篇目共计26篇,由此可知,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识字课文篇目占课文总篇目比重大,低年级教材注重集中识字。在教材对于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以先识字再拼音的形式开展,单独识字单元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集中进行识字学习,让学生能力在语义的基础上理解汉字,有利于系统学习汉字。

(二)凸显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涉及识字单元、课文单元、语文园地等板块,这些板块的编写上均凸显出传统文化内涵。以识字课文为例,《人之初》《对韵歌》《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是古代重要的传统启蒙篇目,部编版教材将这些课文选入其中,在古代传统文化内涵中融入现代元素。以《对韵歌》为例,其能启蒙学生声律,让学生借助节奏感强、句式整饬的韵文,了解古典韵文知识。另外,识字课文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童谣、散文、童话、字谜均有所涉及。如《小书包》《猜字谜》《树之歌》,这些识字课文,不但贴合学生日常生活,丰富文化形式。

(三)遵循汉字学习规律

部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除了采用归类识字的编排方式外,还依循“六书”理论,系统安排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方便教师统筹规划,让学生能够借助音、形,理解字义,夯实汉字学习基础。另外,部编本教材尊重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在识字课文中有机融入汉字笔画、笔顺、偏旁等识字教学内容,将识字教学目标细化到单元、课时当中,进而融入到具体单个汉字,适应学生学习汉字的速度,有效减轻学生识字压力[2]

三、趣味性教学在低段识字教学运用策略

(一)积极拓展识字资源

汉字是古人通过生活实践而总结的智慧成果,汉字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可以依托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学生汉字认知。第一,可以合理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学生的姓名包含着大量汉字,学生能够认识班内同学姓名,即可扩充汉字积累量。例如,教师通过发布任命任务,以正确写出本组成员人名最多的人入选小组长候选人,以能够正确写出班级成员人民最多的人入选课代表候选人,提升学生识记同学姓名牌的积极性。第二,拓展校园资源。对于一年级学生,为了增强其对于拼音、汉字的熟悉感,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帮助学生认识汉字。例如,让学生在班级中可以看到的物品上,如黑板、课桌、椅子、铅笔盒、小刀等,贴上拼音、汉字标签,通过反复接触、使用,进而达到熟记这些物品汉字写法的目的。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单一识字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疲倦,重复地书写降低学生汉字兴趣,无法实现预定识字目标。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如采用游戏法、字谜法、编制儿歌法、动作演示法。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汉字时,可以采用转转盘游戏,以基础字“口”为例,将玉、口、古、米、下、马、门、木、十、力、斤等汉字环绕在转盘周边,让学生写出口字与这些周边汉字搭配所形成的新字,教师讲解读音,分析字形、字义,让学生组词,采用小组竞赛方式,巩固习得汉字。又如,教师可以发挥儿童创造性,让学生自主编制歌曲,归类识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制一个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给“苗”找朋友》,利用形声字的声旁相同“ao”归类汉字,如将“喵、锚、描、猫、瞄”汇编儿歌。

(三)基于汉字构造挖掘趣味性

古人创造汉字依据一定的规律法则,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规律,增强学习汉字的趣味性。例如,对于教材中大量的会意字而言,教师可以运用联想识字法。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思维特性带领学生记忆汉字。如教师在讲授“休”字时,可以将单人旁和木进行拆分,启发学生由单人旁联想到人,木联想到树,让学生形成一个人倚靠在大树旁休息的画面感,继而记住“休”字。又如,教师可以依据汉字造字规律让学生明确汉字演化过程,寻根溯源。如教师讲授“妇”字时,将篆书、楷书书写的“婦”置于PPT之上,让学生理解帚是扫帚的意思,指的是拿着扫帚打扫卫生的女子,让学生领悟汉字的意思,来识字汉字。

(四)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渐趋于成熟。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景,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时,一年级上课《明天要远足》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溪流、果树、木屋,为学生创设出远足的情景,对于要求掌握的汉字,睡、那、海、师等,以睡为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垂下双眼入眠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目和垂之间关系。例如,海,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广阔的大海,人头攒动的人海,燃烧的无边火海,让学生产生画面感。让学生对与学习的生字产生直观印象,在趣味中完成记忆。

四、结语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建立汉字系统性的关键阶段。趣味迎合小学生的兴趣喜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趣味识字教学有利于摆脱沉闷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让低年级学生掌握主动性,获得成就感。关于部编本教材在识字内容编排上具有突出识字教学的地位、凸显传统文化内涵、遵循汉字学习规律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本文从积极拓展识字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基于汉字构造挖掘趣味性、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提出趣味性教学法的运用策略。总之,趣味性教学法在识字教学有着重要价值,应不断探索,帮助学生夯实识字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趣味识字教学措施的分析[J].学周刊,2022(20):161-163.

2]钱亚苏.趣味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智力,2023(13):96-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