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传承教育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阶段;传承教育
正文
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遗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渗透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具有积极作用。近代,随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不良的思想观念盛行,导致立德树人难易落实[1]。因此,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重要意义。
一、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一)学生层面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民族气节、思想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其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承担着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应引导青少年立德树人,鼓励他们为实现民族理想坚持不懈。第二,传承仁爱教育。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会包容、接纳,与自然建立积极、和睦的关系。第三,传承“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创新,诚信守法。
(二)社会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智慧,对于社会而言,其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激发爱国精神。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生动的爱国教育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激发小学生维护民族尊严的责任心。第二,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影响民族前途命运,引导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辨别希望不良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更高得走向未来。第三,有利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无数伟大先贤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素材,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自强奋斗、不断追求的精神。第四,有利于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自然、和谐,向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传承现状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学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传承中华文化是学校重要职责。在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上,主要依赖语文、道法教材,如语文教材中体现兄友弟恭的《孔融让梨》,伟大建筑《赵州桥》,以及大量的古代诗歌。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如开设武术、书法、古筝、国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有效在小学生阶段渗透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道德观念。
(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关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挖掘上还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其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不足,对于教材挖掘不够透彻,难以在自身讲授科目中融入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知识讲授上以要求学生机械背诵为主,不能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使得传统文化与学科之间产生内在关联,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同时,由于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化、实践化,难以实现传统文化有效传统,抑制小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三)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学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部分教师依旧采用讲授式和填鸭式,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尝试引入,由此使得传统文化仅仅体现为冰冷的文字符号,难以给学生带来视听冲击。同时,缺乏有效的教学体验活动,例如,古诗词内容,仅仅要求学生背诵,未进行深入的讲授,学生无法了解这些诗词所蕴含的哲理、情思,整个教学过程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不能理解核心要义。
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
(一)研读教材,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科相契合
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需要研读教材,基于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找准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契合点,提升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拓展文本内容。教师需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研读,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有效契合。例如,教师在讲授《惊弓之鸟》时,教师可以古代箭术为切入点,引入龙城飞将李广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成为射箭神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李广抵御匈奴,精忠报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第二,创新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授课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外,还可以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如教师讲授《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勤俭节约的动画视频,实现视听结合,增强趣味性。同时,教师可以讲授季文子的故事,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分享勤俭节约事例中来,帮助学生了解勤俭节约的内涵。
第三,跨学科融合延伸。传统文化在各个学科中均有所展现,如语文学科中的古典诗词,音乐学科中的古典音乐,美术中的国画、剪纸、砖雕、泥塑。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如数学教师可以用《田忌赛马》这一故事,为学生引入运筹学最优化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拓展延伸,领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
(二)把握学情,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实践
传统文化中在学生亲身体验,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设计相应的场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将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这些传统文化节日在现代社会依旧闪烁着光芒,蕴含着深厚的人文色彩。在教学的过程中,讲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3]。例如,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贴春联、做剪纸。在元宵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做花灯、猜灯谜。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学校可以组织做月饼、“月”字诗词大赛活动。端午节到来之际,可以带领学生品读离骚。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感知。
第二,举行特色仪式。儒家文化以“礼”为核心,我国古代极其重视礼法,如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需要举行不同的仪式。如6-8岁的孩童要行“开笔礼”,12-15岁的少年要行“成童礼”,20岁加冠,行成人礼。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沿用古代仪式,如1年级—3年级的学生学校为其举行开笔礼,6年级学生学校为其举行成童礼,让学生参与带古代仪式当中,留下美好的成长记忆。
第三,强化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德育,而德育对当今社会而言,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学校可以借鉴《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中涉及德育的内容,将其短小精悍的篇幅,进行改编成韵文,让学生在晨读课进行朗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行为规范,让学生时时警醒自己。
(三)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
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摒弃机械式的背诵,可以根据学情,开展特色活动,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组织剧目表演。传统文化中保留着大量生动形象的人物,这些经典人物常常蕴涵了古人的哲思。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以戏剧表演为切入点,将经典的故事搬上舞台,如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关公过五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借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带入自己的视角揣摩人物内心,在表演中,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
第二,组织国学知识竞赛。通过竞争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国学知识竞赛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组织竞赛活动教师需要遵循“多鼓励,多表扬,少约束”的原则,以重视学生收获为主,强化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
第三,网络平台学习打卡。传统文化进校园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打卡的方式,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此项活动,工学生记录传统文化学习过程,推进传统文化学习进度。
四、结语
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任重道远,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上,本文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传承现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第一,研读教材,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科相契合。第二,把握学情,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实践。第三,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希望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茂聪,仲米领.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5):82-89.
[2]陈霞,刘凤英.中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路径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3(01):23-25.
[3]杨玥,周玉晔,徐莹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基于无锡市7所小学的调查分析[J].大众文艺,2019(05):19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