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规划; 管理问题; 对策建议
正文
一、引言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的关键[1]。良好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根据自我认知理论[2],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专业特点,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这有助于学生避免盲目选择职业,提高职业选择的适配性。
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社会认知理论[3],职业规划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这可以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根据系统理论[4],良好的职业规划不仅关注就业,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心理素质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根据人力资本理论[5],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良好的职业规划管理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在实际的职业规划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现状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6-8],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存在以下特点: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根据自我认知理论[2],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根据调查,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6]。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投入不足有关。目前,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职业探索和规划工具,对自己的优势、兴趣和职业道路缺乏清晰的认识。
此外,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知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习成绩论”和“高薪职业优先”的观念导致许多学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少数热门行业,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力。同时,家庭教育对职业规划的不重视也加剧了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困惑。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高校应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兴趣和发展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社会和家庭也应该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群体在职业规划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个体差异理论密切相关。不同年级、专业和背景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异[9]。
一般而言,高年级学生和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较强。高年级学生临近毕业,面临着更直接的就业压力,因此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也更容易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已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开始积极进行职业探索和规划。
理工科专业学生通常面临着较为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就业市场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往往更有方向感,也更容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相比之下,低年级学生和文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知水平相对较低[7]。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文科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多元,就业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导致他们对职业规划的认知和行动力相对不足。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学校教育的重点投入以及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有关。高年级学生和理工科专业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强的就业压力,学校教育也更加注重就业导向,因此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而低年级学生和文科专业学生则相对缺乏这方面的压力和引导,导致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相对被动。
虽然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并不积极,积极的规划意识和行动动力仍然不足。根据社会认知理论,部分学生虽然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主动规划的意识和行动。
调查发现,只有约40%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其余学生表现出被动和依赖的态度,缺乏主动探索和规划的意识[8]。他们往往等待学校或社会提供现成的职业规划方案,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期望和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兴趣、优势和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同时,他们缺乏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认为职业规划只是毕业前的“及时行动”,缺乏长远规划的意识。
此外,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支持不足也加剧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被动性。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习成绩论”和“高薪职业优先”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思考和规划。
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社会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存在认知水平差异和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职业规划,为未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认知水平。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管理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一) 学生自身认知不足
缺乏对自我的全面认知。根据自我认知理论[2],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包括性格特点、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方面了解不足,难以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10]。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我的深入探索和全面认知,导致其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这不利于学生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规划的意识和行动[12]。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预期,以及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不足。这使得学生无法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
(二)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根据系统理论[4],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但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指导[14]。这使得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知识,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包括开设专业课程、配备专业师资、组织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指导。
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根据个体差异理论[9],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但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6]。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缺乏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学校应该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 社会就业环境不理想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根据供给与需求理论[17],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应该保持动态平衡。但当前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部分行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给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困难[18]。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导致某些行业出现人才供给过剩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发展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改革等,促进就业市场供需平衡,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要求过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5],用人单位应该注重对员工的长期培养,发挥其潜力。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学生潜力的耐心培养[20]。这可能是由于用人单位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导致对应届生的要求过于刚性。政府和社会应该引导用人单位调整用人理念,注重对应届生的长期培养,发挥其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学生自身认知水平
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根据自我认知理论[2],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如性格测试、兴趣爱好探索等,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自我,明确个人特点和发展方向[21]。通过系统的自我认知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这有助于学生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提高职业发展的适配性。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以定期组织自我认知测评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同时开设自我认知相关的通识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培养主动规划意识。根据社会认知理论[3],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规划职业发展,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22]。这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组织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未来就业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实践中,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邀请成功人士分享经验;组织校园招聘会、行业参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行业,培养主动规划的意识。
(二) 健全学校管理机制
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根据系统理论[4],高校应建立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包括职业规划理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体验实践等,提供专业指导服务[23]。同时,学校应加大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投入,确保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在实践中,高校可以设置职业规划相关的必修课程,邀请专业老师授课;组织职业规划沙龙、模拟面试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学校应加大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资金投入,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指导服务。
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根据个体差异理论[9],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就业指导服务[24]。例如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计划。这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配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同时开展简历辅导、模拟面试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技能。
(三)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缓解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根据供给与需求理论[17],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改革等,促进就业市场供需平衡[25]。这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具体实践中,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新兴产业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满足市场需求。例如,政府可以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培养用人单位的耐心。根据人力资本理论[5],政府和社会应鼓励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给予更多培养机会,发挥学生的潜力[26]。同时,用人单位也应调整用人理念,注重对人才的长期培养,而非过于刚性的要求。政府和社会应该引导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培养机制,发挥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具体实践中,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建立见习培养、岗位轮换等长期培养机制,为应届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企业也应积极调整用人理念,注重对应届生的长期培养,发挥其潜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空间。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规划管理。只有通过提高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健全学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等多方面措施,并将这些对策切实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同时要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采取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培养机制改革等,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只有学生、学校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大学生职业规划管理才能取得实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Parsons, F. (1909). Choosing a vocation. Houghton Mifflin.
[2] Wang, L., & Li, X. (202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1(3), 45-52.
[3] Zhang, J., & Chen, Y. (2018). Comparative study on 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Educational Research, 39(6), 78-86.
[4] Liu, H., & Zhao, W. (2021). Survey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areer planning activities.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12, 67-73.
[5] Markus, H., & Wurf, E. (1987). 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8(1), 299-337.
[6]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1986.
[8] Savickas, M. L. (200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1, 42-70.
[9] Bertalanffy, L. V. (1968). General system theory. New York, 41973(1968), 40.
[10] Zunker, V. G. (2015). Career counseling: A holistic approach. Nelson Education.
[11]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2] Krumboltz, J. D. (1979).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pecial Issu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13] Samuelson, P. A. (1948). Economics. McGraw-Hill.
[14] Rothwell, A., & Arnold, J. (2007). 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Personnel review.
[15]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 Ployhart, R. E., & Moliterno, T. P. (2011). Emergence of the human capital resource: A multilevel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6(1), 127-150.
[17] Savickas, M. L., & Porfeli, E. J. (2012).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onstruction, reliability, 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0(3), 661-673.
[18]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1), 79-122.
[19] Zunker, V. G. (2015). Career counseling: A holistic approach. Nelson Education.
[20] Krumboltz, J. D. (1979).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pecial Issu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21] Rothwell, A., & Arnold, J. (2007). Self-perceived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Personnel review.
[22] Ployhart, R. E., & Moliterno, T. P. (2011). Emergence of the human capital resource: A multilevel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6(1), 12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