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建设策略与实践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周立宇

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5145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新型工程模式不仅注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防洪排涝的安全性,还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传统水利工程虽然在防洪、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建设策略及实际应用案例,探讨其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还能够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设策略

正文


1.引言

1.1背景介绍

水利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类通过修建水坝、堤防、灌溉系统等工程手段来管理水资源,防治洪涝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供水安全。这些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愈发突出。

1.2传统水利工程的问题

传统水利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工程的功能性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工程通过硬质材料(如混凝土和钢筋)对河流和水域进行改造,破坏了自然河道的形态和流域的生态功能。其后果包括河流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净化能力下降。此外,传统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和社区生活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洪水调节能力减弱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等问题。

1.3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提出及意义

为解决传统水利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应运而生。这一新型工程模式的提出,旨在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强调在满足水利工程功能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核心理念包括: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采用生态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这一理念的实践,可以有效减轻工程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4研究目的和内容概述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和探讨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策略与实践,为我国水利工程的生态化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实现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理论基础

2.1生态学原理

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些原理强调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具体来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意味着各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健全的整体,这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稳定性则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2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前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不对未来环境和资源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理念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最小化。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应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3工程学

工程学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手段和实施路径。传统的水利工程多采用硬质材料和工程措施,而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则更多地依赖于柔性、自然化的技术手段这包括生态护岸、生态堤坝和透水性铺装等技术。

2.4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通过种植本地植物、铺设生态材料等手段,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植物根系能够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2.5透水性铺装

透水性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能够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涝风险,同时改善城市微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2.6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修复功能,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例如,植被恢复技术可以在受损河岸种植适宜的植物,修复河岸生态系统。

2.7生态调蓄工程

生态调蓄工程通过建设湿地、滞洪区等设施,调节河流的水量,缓解洪水压力,同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3.设计原则

3.1协调自然与人类需求

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设计首先需要在满足人类需求和保护自然生态之间找到平衡点。这要求工程师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工程的功能性,如防洪、供水、灌溉和发电等,同时也要考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体做法包括:

保护自然河道形态:尽量保留河流的自然弯曲和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化改造。

维持自然水文过程:保持河流的自然流量和水质,尽量减少人工调节对自然水文过程的干扰。

栖息地保护:在工程区域内保留或恢复天然的栖息地,确保动植物能够继续生存和繁衍。

3.2因地制宜

每个水利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的原则包括:

区域特征分析:对工程区域进行详细的生态、地质、水文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特点。

个性化设计:根据区域特征,采用适合当地的生态技术和材料。例如,在多雨地区,可以采用透水性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技术,而在干旱地区,则应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

本地植物选择:优先选用本地植物进行绿化和生态恢复,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能提高植被的生长适应性和维护成本。

3.3生态优先

生态优先的原则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这意味着所有的工程决策都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减少硬质材料使用:尽量减少混凝土、钢筋等硬质材料的使用,采用柔性、自然化的生态材料,如植物护坡、透水砖等。

生态缓冲区:在河岸、湖泊等水体周围设置生态缓冲区,利用植被缓冲和净化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保护水体质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避免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甚至可以设计特定的生态廊道,确保动物的自由迁徙和基因交流。

3.4公共参与

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科学的设计和建设,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公共参与的原则包括:

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利益相关者参与: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邀请当地社区、环保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和决策,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公众监督和反馈: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及时收集和回应公众的反馈意见,确保工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建设策略

4.1雨洪管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雨洪管理是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不足以应对极端降雨事件,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倡导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雨洪管理,包括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这些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有效吸纳、储存、渗透和净化雨水,还能够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4.2多功能生态湿地系统建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水质净化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中。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人工湿地系统能够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人工湿地还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4.3生态河道修复与管理

河流作为重要的水生态系统,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平衡。生态河道修复强调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包括河道清淤、岸坡修复、植被恢复和生态护岸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改善水质,还能恢复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4.4污染源控制与综合治理

控制和治理水体污染是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无污染排放区、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等手段,有效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同时,结合生态修复措施,综合治理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5.实践案例

案例一: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面临着雨洪管理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吸纳、储存、渗透和净化雨水,以缓解城市洪涝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中国在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宁波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成功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宁波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在市区内建设多个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这些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有效吸收和净化雨水,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位于宁波市中心的东部新城湿地公园,通过利用自然植被和人工湿地系统,有效地控制了雨水径流,减少了城市内涝问题。

透水铺装技术:在市政道路、人行道和广场等区域推广透水铺装技术。这些透水材料可以让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例如,在宁波市的多个新建社区,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内的雨水管理。

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在建筑物屋顶进行绿化,并安装雨水收集系统。这些措施不仅能够缓解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还能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节约城市用水。例如,宁波市多个大型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均安装了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上述措施,宁波市在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和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案例二:河流生态修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生态功能退化。为了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南京市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是一个典型案例。

南京市在长江和秦淮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包括:

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严格管理和处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例如,南京市新建和升级了多座污水处理厂,大幅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

河道生态修复:通过河道清淤、岸坡修复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例如,在秦淮河的生态修复工程中,通过清除河道淤泥,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种植本地水生植物,构建了稳定的河岸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建设:在河流沿岸建设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净化河流水质。例如,南京市在长江沿岸建设了一系列人工湿地,形成了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有效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南京市在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改善水质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河流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

案例三:湖泊生态保护

湖泊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和提供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许多湖泊面临着富营养化、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杭州市西湖的生态保护工作为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杭州市西湖在湖泊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污染源控制:严格控制进入西湖的污染物,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无污染排放区和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等手段,有效减少了湖泊污染源。例如,杭州市在西湖周边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站,确保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生态修复和管理: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生态鱼类和人工增氧等措施,恢复和维持湖泊的生态平衡。例如,通过投放鲢鱼和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有效控制了湖泊的藻类生长,防止富营养化。

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推广生态旅游,倡导公众参与湖泊保护和环境教育活动。例如,杭州市通过举办西湖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并通过生态旅游项目,展示了西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杭州市成功地保护了西湖的生态环境,维持了湖泊的生态平衡,成为湖泊生态保护的成功案例。这些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6.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策略与实践案例,阐述了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挑战。通过雨洪管理、生态修复、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等多种策略,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显著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和深化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全喜,许继军.长江流域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路径探析[J].中国水利,2024(6):12-16.

[2]贾宝玲.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

,2020,45(09):180-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