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精读指导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方法
正文
引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致力提高学生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精读能力的本质目的,在于释放学生语文潜能,调动其语文学习积极性,令其语文学习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立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及特征,采用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叶圣陶精读模式概述
所谓的精读,实则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严谨性,注重细致化阅读,从而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学习有效的阅读技巧及方法,真正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叶圣陶把精读视为精细研读,“精”与“读”两个字分别兼顾着不同的重任,既要读深又要读精。精读实则就是指对文本内容产生细腻感受,透彻理解文本,并且与主旨情感感同身受,将每一字每一句都读得透彻,读得精细,并进行细致的琢磨。通过钻研,了解文章语言结构、写作方法,达到语文学习方面的融会贯通效果。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精读技巧尤为关键,教师不可忽略培养学生精读意识与精读能力,只有学生深入地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才能令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且将所读的内容内化于心,防止出现过目即忘的现象。
二、叶圣陶精读指导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一)规划阅读流程,实现精读目标
在指导学生精读《寒号鸟》时,教学设计应符合低年段教学特点,抓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字、词、句学习步步推进,扎实有效。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后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最基础“因果思维”方法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学会做事有计划,不要拖延、不要“得过且过”。这节课围绕上述教学目标设计六个精读教学步骤:一是图片导入激趣,进入情境,初步了解“寒号鸟”;二是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打牢课文学习基础;三是学写生字,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四是“劝”字导入读讲课文,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语言训练;五是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结局不同的原因;六是课堂小结,向课外延伸。本节课,字、词、句的教学扎实推进,课文朗读入情入境,语文知识学习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精读教学目标。
(二)融合故事教学,促进学生精读
小学生心性不定,而且欠缺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令学生感受到精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结合趣味教学方法,比如融合教学故事,这样便可以吸引学生精读。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课前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和动画入手,通过猜反口令游戏规则和动画情节,明确了预测的概念,确定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用老屋这个朋友形象让孩子们对故事情节进行第一次预测,激发预测的兴趣,初步了解预测的基本方法。接着,学以致用,边读边引导孩子梳理并提取关键信息,进而通过关键信息复述这个故事。孩子们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学习二、三个故事,进而续编故事。本课的学习,初步让孩子感受到了预测的真正乐趣是自己也参与到故事中,和作者共同完成这个故事,享受预测的乐趣。本节课是策略单元课文的学习,教师能够做到内容学习和策略引领的结合,让学生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达到深入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1]。
(三)联系单元主题,增强阅读能力
为了提高精读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语文教材,考虑到单元主题教学内容,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比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紧紧围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把学习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的相关段落,先是让孩子们在文本内容的学习上,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学习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接着尝试让孩子们根据作者不同角度(位置、形状、颜色)的观察方法,迁移运用到对银杏树叶的观察,学以致用,设计了随堂小练笔练习,尝试着做到教学练相统一,做到当堂作业当堂完成。最后学习爬山虎脚往上爬的过程中,通过文本内容的解读,努力做到文道统一,感受爬山虎的坚韧,感受作者的喜爱,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细致的观察源自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类文阅读练习,进一步感受作者细致准确的表达与细致连续观察的关系,拓宽孩子的阅读面,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四)深化语文情感,吸引学生深读
一般来讲,学生学习能力是高是低会直接展现学生学习成绩,并为学生后续学习带来直接影响。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就是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在学生思考的时候,便可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优良习惯,进而构建一套更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模式。为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凸显学生主体性,为学生预留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亲爱的同学,听说你们最近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他有紫色的脸蛋,头上还有一顶小毡帽,还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银圈……他是谁呀?学生们纷纷回答“少年闰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富有感情的读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明月……”并用手势示意学生一起朗读、背诵。如此一来,便迅速地将学生带入到了园月、瓜地及少年的意境之中,就好像我们的脚下正是一片海滩,还有活泼可爱的闰土陪伴在身边。当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便情不自禁的就会跟着教师一起走进课文情景了,进而去深度感受文本中的知识[2]。此外,在正月过去的时候,闰土就要回家了,两个人面对离别感觉非常的悲伤。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自己的想象,试图想一想两个人会在分别的时候说什么。学生的情感以教学情境为依托,在教学情境刺激下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够将想象的权力交到学生手中,学生势必会放飞自己的思想,并且吸引其进一步深层次阅读文本,最终展现学生独有的思维水平,刺激其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五)掌握阅读内容,深化阅读文本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令学生理解语文文本内容。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才能进一步与作者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进而把握文章脉络及主旨思想[3]。在阅读文章之际,是学生从理性理解到感性分析的过程,只有读懂文章,才能进一步升华文本情感。例如,在阅读《灰雀》时,文章的句子非常的简单,几乎都是孩子与列宁间的对话,但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对话,理解起来却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讲解阅读技巧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创作背景出发,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性的阅读,透过简单句子理解句子背后含义,进而深层次感受作者思想[4]。
(六)关注精读效果,指导拓展训练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自我意识,对教师及家长的依赖性偏大。为此,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做好督促工作,关怀学生学习与生活,为其日后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在阅读精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精读阅读与学习,为学生阅读提供清晰的流程,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阅读。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还应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此拉近师生距离。此外,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等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描写情景,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带领学生一同品读文章,进而从真实的阅读环境中获得更多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学习向来是学生的学习重点,但同时也属于难点。小学生在自行阅读时,经常找不到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成效并不理想。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学习精读阅读技巧,通过不同的手段促进学生阅读,即可帮助学生转化阅读思想,培养阅读基础,进而强化其阅读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助力学生建构精读思维,巩固精度基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实际阅读成效,令其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本主旨,感受文章情感。
参考文献:
[1]何西燕.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适性”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1(28):205-206.
[2]王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开展“语用型”精读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9):12.
[3]李纯玮.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06):36-37.
[4]朱晓菲,唐文国.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读”再思考——例谈苏教版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精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