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AR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刘兵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兴校区 ,山东济宁272100 )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增强现实(AR)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科学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知识点繁杂的特点,而AR技术的引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直观、互动的方式呈现,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探讨AR技术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并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AR技术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期望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核心素养;AR技术;小学科学;有效性研究

正文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AR技术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AR技术,可将科学课堂中的复杂概念和难以观察的现象,以三维立体、可交互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中探索科学奥秘。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发掘AR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更多可能性,以期为学生打造更加生动、高效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AR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AR技术极大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AR技术,教学资源被高效整合,学习平台与教学设备的结合更加紧密,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环境,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深入探索科学内容,这种灵活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显著提高了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效率。

AR技术推动情景教学的深度实践。与传统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相比,AR技术能将科学知识以三维立体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以及理解学科内容。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为学生的学习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AR技术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花费大量心思设计教学策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AR技术的引入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且富有吸引力,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场景体验和互动式学习,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索中。这种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且富有成果。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小学科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专业科技教师的储备严重不足,很多科学课程不得不由语文或其他非专业科目教师代课,这些教师未经过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往往只能依赖课本进行基础教学,对于复杂的科学原理与概念,可能只能做到表面阐述,难以深入剖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影响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降低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足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尽管新课标已经开始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更侧重于传授科学知识本身,忽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科学课堂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AR技术

(一)叙事设计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教学与培训领域的应用,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拓展知识呈现的方式,使得抽象、复杂的知识点以更为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技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打造了一个沉浸式、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通过AR技术,原本枯燥的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图片被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动态模型,使学习者能更直观地观察到事物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教学的张力和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AR技术的引入,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将科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更清晰、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习者突破认知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AR技术所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在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AR技术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深度融合,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心理学强调教学应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AR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工具,通过结合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进行精准的教学设计,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体系的过程中,AR技术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AR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空间化的控制和设计,创造出更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个性化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以“养蚕”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AR技术为学习者呈现蚕的生长过程、蚕丝的生产流程等复杂内容,学习者在观看动态模型的同时,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蚕丝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二)空间设计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重塑了教学系统,推动教学内容与目标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借助AR技术,教学内容得以精心设计,为学生打开一扇窥探人类活动空间、信息化时代背景及宏观世界结构的窗户,这一创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对提升学生的科技综合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中,AR技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这项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完整且逼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特定环境因素,进而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摄像机调整和场景设置,为学生打造一个特定的运动场景,学生就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点和观看距离来审视事物,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云的观测”课程为例,云的形成过程一直是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难题,传统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复杂过程,导致学生对该知识点感到困惑。AR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利用AR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云层之中,亲眼目睹云的生成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水蒸气的汽化反应,更深入地了解云的形成机制。AR技术简化了复杂的知识,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移动静态云来模拟云量的增加,使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也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三)形态设计

教师将增强现实(AR)技术巧妙地融入教育领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系统的全面革新,我国在科学教育中应用AR技术已显现出三个明确的层次:首先是初步引入,侧重于展示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其次是广泛融合,实现空间转换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最后是深度整合,通过课堂内容与AR技术在空间和内容上的高度同步,显著增强了教育技术的表现力和完整性。

这一进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精心构建并持续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以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采纳AR教育技术时,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状态为出发点,逐步调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并着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目标提升的核心所在,教师需要深入剖析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的核心任务,构建完善的课程框架,并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以“动物”模块课程为例,教师应围绕“动物作为生物体,具有共性特征”这一核心观念,引领学生领略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准确命名各类动物的共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应能准确识别和详细描述常见动物的名称、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共性特征。

通过AR技术的辅助观察动物,学生能更直观地把握“动物是生物”这一概念,轻松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通过深入观察不同动物的特性,学生将逐步理解“生物具有多样性,各具特色”、“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以及“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等深层次概念。

在此过程中,AR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更帮助他们构建了直观且生动的知识体系,在AR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能够更高效地传授知识点,学生也能轻松掌握和内化所学内容,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这一实践充分展现了AR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AR技术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广大师生带来更加生动、多样的教学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AR教育手段为小学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将复杂知识点简化和可视化,带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感受,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深入探究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AR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AR技术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减少教师枯燥的说教,促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曾启蓉.AR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的运用[J]. 文渊(高中版),2020(9):394.
[2]杨俊丹,胡小强. AR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中的设计与开发[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77-79.

[3]王丽荣,魏丹丹. 深度学习视角下融合AR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2,9(4):156-162.

[4]王玲.基于AR应用的小学科学混合式教学实践初探[J].互动软件,2021(8):21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