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自主,加强指导——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策略分析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焕平

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路小学 山东省 聊城市2520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学校对于小学语文写作重视度逐渐变高,学校也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是不可或缺的,引导学生拓展其阅读量,随后进行习作是当下逐渐被教师应用的方式之一,增加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提升其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将对当下语文课堂习作教学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小学习作;课堂现状;实施策略

正文


引言:小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当下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习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学生而言最难的亦是习作,所以学校应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其全面发展能力,增强习作的流畅度。

一、小学习作的现状

当下学校对于学生的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采取习作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于习作的完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阻碍,严重者甚至会因为日积月累的习作困境产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出现厌烦性。学校对学生习作教学的忽略,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在进行习作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无从下笔,还有部分是根据教师给的模板进行习作,如此一来,写的作文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口水化严重,有的甚至一整篇文章一半都是抄袭,这导致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与语言能力,如此一来习作教学便没有原有的意义,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变得枯燥无味,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而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学生也就无法提起对语文习作的兴趣,且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其知识度的培养欠缺一定的深度,使教师无法进行合理且有效的教学,课堂质量也无法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

二、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习作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习作方式的不足进行不断总结与反思,对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表现的种种不良习作习惯,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重视。教师应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不再单一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写作前可以先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作题目,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新思想对习作内容进行优化,可适当参考教学素材,从而提升习作内容的质量。例如,小学教材中课后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对于这个写作题目,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审题,首先是长大的含义,告诉学生长大的含义不仅仅只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对于事物自己会对其进行思考与总结,是真正懂得自己的责任,还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将自己代入习作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习作的第一段可以写自己的现状,然后详细描述发生什么事情之后自己感到长大了,最后再进行首尾呼应,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产生自己的写作思维,从而能够轻松进行写作,使学生提升自身习作水平的同时还能增强其语言组织能力。

(二)提升教师综合评价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是提升学习兴趣重点之一,学生受到教师好的评价,便会增强其上进心,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增强,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习作能力,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修改补充。例如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习作《让真情流露》对这种写作范围较广的题目而言,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分析一下习作例文,让学生给题目制定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有了固定的方向,便不会让习作内容跑题,随后便是分析例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此将学生代入例文的真情流露中,从而能更好地进行习作,最后当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便可以运用评价方式提出习作的不足,如有优秀的文章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并将其作为范文在班级中让学生传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三)习作与生活有效结合

习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的习作中脱离不了生活中的事件,对此,应将习作与生活进行更有效地结合,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化教学,利用“生活是习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库”这一特点,让学生提升自身语言能力,将素材库中的素材能用自己的言语将其诠释在习作中,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小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习作《家乡的风俗》这篇文章需要学生能够将生活与习作进行紧密结合,要写家乡的风俗,自然就应该对家乡有充足的了解,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首先明确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在这些风俗中选择一个作为写作的主体,然后对这一风俗的具体来源,习惯,含义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整个习作的过程都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对家乡有足够认识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可见生活对于学生习作能力而言具有一定的关键性。

(三)拓展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自主学习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想要提高写作能力不能仅靠教师的教导更需要学生自身对写作的兴趣以及写作习惯的养成,只有学生真正对写作感兴趣才能够有自主练习习作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导和引导也很重要,但教师不能只针对某一类型或者某一种作文形式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生写作的方法和策略并重点传授写作的思维,因为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发生变化,所以教导习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习作方法和习作习惯上。扩大阅读量积累素材才是习作能够大幅度提高的重点策略,想要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习作水平就要教导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和并且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或者优秀的习作作品时将精美的句子和优秀的素材用笔标记并积累和背诵,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并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学生阅读课时一定要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比如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简单来说就是要选择对提升习作水平有帮助的文学作品,除此外外,还可以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满分作文或者优秀的高分作文并研究这些作文的优点,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不应该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更应该学会通过文章内容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趣味,在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和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观察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生活事物的意识并将记录的感受成为积累素材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样长期的积累,学生不仅能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积累并且还能够在写作中加入生活元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文章的内容会更加的丰富具体,改变了学生之前没有感情写空话的写作现象。教师多鼓励学生积累素材并多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习作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交往能力。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实对于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并且想法比较新奇但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想却无法用文字进行描述,究其根本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或者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就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能通过留心身边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其实习作的过程就是考验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将所教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语文习作教学时,应重视自身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不断完善与创新,一定要将生活与习作进行有效结合,如此便能提升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进而培养其习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光华.小学语文高年级随堂习作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新课程,2021,(44):132.

[2]石晓艳.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56.

[3]麻贵.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0,(36):109-110.

[4]王枝春.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14):47-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