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引导;价值;策略;方法
正文
引言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改工作的进行,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始引起了数学教育人员的关注,在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这一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小学时期的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时的重要内容。成功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练学生重新塑造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有效的指导策略,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令其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与热情。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概述
所谓的有效引导,实则就是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基于展示学生主体地位,而采用的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方法。这一过程便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过程,在具体教学时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比较贴切的素材,即可有效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数学课程学习时的难关,令其投入更多精力到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则应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以便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令其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并完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强烈好奇心,避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分心的现象,令其长期保持专注力,学好每一章节的数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后,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数学智力,鼓励学生全面观察及研究数学知识,逐步开发学生数学智能。最后,在有效引导策略指导下,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得以发散,令其充分探究数学内容,有效应用数学学习方法分析数学习题,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对其日后深入研究数学知识极其有益。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分析
(一)情境引导,促进学习
伴随教学课程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相对成熟。在正式开课前,会提前做好预设,为教学内容的落实奠定基础,减少学生难度,让学习过程更顺利。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立足新课改要求,科学制定目标与内容,巧妙创作教学情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在创设情景之际,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三维动画,从而细致讲解知识。举例来说,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时,便可以通过西游记故事导入。在师徒4人取经的路上,帮助百姓灭火,当地的人非常热情,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哈密瓜请他们吃,可是目前如何分这个哈密瓜,已经成为了师徒4人的难题。悟空说:“一个瓜分成四份,我们每个人都拿到四分之一,不错不错!”悟能看到非常不满意,说道:“我的胃口特别的大,天气又这么热,四分之一哪里够我吃呀?怎么也要八分之一!”这时,朴实的悟净就给悟能切了八分之一的哈密瓜。就在大家愉快吃瓜的过程中,悟能突然惊觉“为什么我的哈密瓜要比他们的小那么多呀?”。将这个情景引入数学课堂,既为数学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又迅速博得了学生眼球,引起学生热烈讨论,进而加深其对分数知识的印象,令其深度了解分数知识。
(二)问题引导,深入探究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具有一定深度,只有有效引导,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多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然而,若想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深入学习效果,就需要高效调动学生思维。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启迪学生深度思考,将学生思维引入问题之中。例如,在学习“分数”内容时,因为很多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很少真正接触分数,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在正式开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问题“今天我们班级中有4名小朋友一起过生日,那我们给他们订了蛋糕,如何才能把这一个大的蛋糕划分成四的4个小蛋糕,分在小寿星的手里呢?”。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如何划分蛋糕的问题上。由于这个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接近一些,很容易就会引起学生思考。有学生提出:“只要横竖切分别切一刀,把这个蛋糕平均的切成四份,每人拿一块就好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切蛋糕,并将四块蛋糕分别发放给四名同学,并告知学生这四名同学每一名同学手中的蛋糕都是原有蛋糕的四分之一,在上一节课基础上再次巩固了分数知识印象。
(三)实践引导,锻炼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部分数学知识相对抽象,简单地讲解方法很难令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了解[1]。在这种情况下,在详细的描述教学方式下还要搭配实践性方法,令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脉络。例如,在讲解“多边形面积”之际,很难能有效拆分多边图形。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准备纸片、剪刀,令学生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形状,将这些形状剪下来,分析这些图形都可以拆分成哪些常规的基础图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跟随操作流程得到了深入性发展,对数学知识有了全新的认知与记忆。
(四)游戏引导,强化兴趣
小学时期的学生天性好动,经常能被各种各样的游戏吸引。为此,教师在推进教学活动中,就应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数学,以及认识事物,在玩耍中汲取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并善于将所学到的知识及经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就应准备各种各样的文具,并为每一种文具明码标价,组织“小小商店售货员”生活情景,分别指导学生扮演顾客与营业员,从而在对话类游戏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内容的认识。值得注意的一点,课堂游戏形式要跟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而发生适时变化。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选择学习素材,并巧妙安排教学活动。每一项活动都应与学生生活背景将关联,并且要富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内加深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认知程度,确保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学有所成的成就感,,最终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极其幸福且美好的事情,越来越愿意接触相关知识,最终提高学科素养。
再如,在学习“可能性”“概率”等相关知识时,便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共同做游戏。教师要准备3个袋子,袋子1放上2个红色小圆球,袋子2放上2个绿色小圆球,袋子3放上一个红色圆球、一个绿色圆球。邀请学生走上讲台摸球,每一名学生每一次只能摸出一个球,在摸出球后,看到了球的颜色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邀请另一个同学继续走上讲台摸球。每一个小组,都要选出一个人负责记录每一名同学的摸球颜色。在活动结束后,邀请小组汇报摸球结果[2]。这时候,教师就可很自然地能引出“可能”概念、“不可能”概念、“一定”概念了。将单调的数学知识游戏化处理,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五)生活引导,应用知识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类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打破数学课堂枯燥的氛围,帮助学生削弱数学知识难度。值得注意的一点,在创设现实生活情景时,要确保数学知识走进生活,扩大课堂氛围,创造“大课堂”,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3]。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内容时,便可指导到学生走进超市,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进一步了解与人民币相关的知识,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令其成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在学生在超市购物、付钱的过程中,便能逐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与换算,进而令学生对这一部分数学知识的印象越来越深刻,并且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有效的处理数学难题,并且维持数学学习信心和激情,对相关的数学内容保持好奇心,能够长期的深入研究数学[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途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善于使用引导策略,关注学生主体性是否得以有效发挥,将教学内容用高效的方法传递在学生面前,以便能刺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其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拓展其数学学习视野以及思维空间,以便真正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成效,令小学生切实达到数学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程丽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19):66.
[2]张旸.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5):135-137.
[3]邵国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1(02):155-156.
[4]陈丽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30):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