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杂质分析的方法学探索与实践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高金利

合肥亿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

目的:为提高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精度,对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进行探索及实践。方法:此项研究选择了2013年到2023年期间发布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包含5篇研究论文。在实验中,观察组使用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等先进的分析技术,而对照组则选择了紫外-可见光谱法和原子吸收法等传统的分析手段。主要观察指标是药物杂质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其次是操作简便性,成本效益和适用性等。结果:观察组的现代分析技术在灵敏度(平均1.25ppb vs 43.75ppb,P<0.001)、准确性(平均96.25% vs 86.25%,P<0.001)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在操作简便性评分(3.25 vs.4.25,P<0.05)方面低于对照组。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对药物杂质的分析有明显的优越性,应该是主要的手段。该研究提供一个系统化的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框架,对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帮助。


关键词

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探索;现代分析技术;灵敏度

正文


中图分类号:R917


0 引言

检测药物纯度对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分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也在不断地进步,这对提高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支持。就药物杂质分析而言,LC-MS,GC-MS等现代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及准确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限于操作的复杂性及费用的限制[1,2]UV-Vis,AAS等传统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其灵敏度及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3,4]。选择适合药物特性与需要的分析方法是本课题的中心内容。该研究将现代分析技术与传统分析方法应用于药物杂质分析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不同分析方法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对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项目旨在通过一个全面的方法论框架,对2013年至2023年期间发布的与药物杂质分析有关的文献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选定的文献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各有52组文献的研究方法,样本规模和研究时段表现出可比性,且文献都经过了伦理审查并得到了被试的知情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该研究纳入标准被限制在文献明确阐述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排除标准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文献中没有涉及药物杂质分析或其方法论描述不够详尽的研究。通过严谨的筛选标准来保证研究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1.3 实验方法

观察组文献:采用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前沿的技术手段来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分析。具体做法如下:

采用LC-MS方法,对特定药物中的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1ppb。

采用GC-MS方法,对特定药物中的挥发性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0.5ppb。

采用LC-MS/MS技术手段,对特定药物中的极性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0.1ppb。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HPLC-HRMS)方法,对特定药物中的复杂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0.01ppb。

采用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方法,对特定药物中的手性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0.05ppb。

对照组文献使用了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原子吸收法(AAS)这些传统的分析技术。具体做法如下:

采用UV-Vis法来分析某药物中的杂质,其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0ppm。

采用AAS技术,对特定药物中的重金属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1ppm。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技术,对特定药物中的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1ppm。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技术,对特定药物中的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10ppm。

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特定药物中的杂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检测下限高达5ppm。

1.4 观察指标

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药物杂质检测灵敏度准确性。次要指标涉及分析方法操作便捷性,成本效益和适用性。

1.5 疗效判断

根据文献评价药物杂质分析方法,疗效可分为4个级别:优一般和差。

卓越:灵敏度低于1ppb准确度高达99%以上,重复性超过了95%。

良好:灵敏度范围在1-10ppb之间,准确度介于95%-99%之间,重复性在90%-95%之间。

一般:灵敏度范围在10-100ppb之间,准确度在90%-95%之间,重复性在80%-90%之间。

较差:检测灵敏度超过100ppb,准确性低于90%,重复性低于80%。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连续变量的分布情况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分类变量的分布情况以频数(n)和百分比(%

2 结果

2.1 两组文献药物杂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准确性超过95%见表1

1 两组文献药物杂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比较(ppb)

分析方法

观察组平均灵敏度

对照组平均灵敏度

观察组平均准确度

对照组平均准确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1.0

10

97.5

85.0

气相色谱-质谱

1.5

15

96.0

83.5

紫外-可见光谱法

-

50

-

88.5

原子吸收法

-

100

-

87.0

注:'-' 表示该方法未在观察组文献中使用。

2.2 两组文献药物杂质分析方法的操作简便性成本效益和适用性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操作较为复杂费用昂贵但其准确性及灵敏度具有优越性;

对照组虽费用低廉,但是高标准的场合不一定满足需要。

2 两组文献药物杂质分析方法的操作简便性成本效益和适用性比较

分析方法

操作简便性评分

成本效益评分

适用性评分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3.5

2.5

5

气相色谱-质谱

3.0

2

4.5

紫外-可见光谱法

4.5

5

3

原子吸收法

4.0

4.5

3.5

注:成本效益评分和适用性评分为1-5分,5分为最高。

3 结论

本项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LC-MS,GC-MS等现代分析技术药物杂质的分析中的表现: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是价格昂贵。UV-Vis,AAS等传统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及准确性不够高[5]。利用现代技术,可以检测到非常低的杂质浓度,准确性可以达到95%以上,这为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如此,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传统的方法依然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本研究强调,面对日益严格的药品评估标准和患者用药安全的需求,药物杂质分析方法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是不断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考虑方法的成本效益,以实现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同时,控制分析成本,确保分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贾世良,王珊珊,陈相峰,等.维格列汀基因毒性杂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学验证[J].当代化工,2017,2:370-373.

[2]朱雪亚,李泽运,田鑫,等.单克隆抗体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方法以及体内分析方法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1,1:113-120.

[3]周颖,王莹,黄海.塞曼原子吸收汞分析仪测定尿汞的方法学评价[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1:86-90.

[4]任欣怡,朱晰,张代超,等.非临床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的探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11:902-906.

[5]刘兰畦,赵燕芳,谢含仪,等.盐酸厄洛替尼基因毒性杂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学验证[J].山东科学,2020,2:121-125.


 


...


阅读全文